时间: 2025-05-07 12:1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2:11:50
湿鸳绡,寒麝炷。一样今宵,抛却春三五。别后月圆知几度。不信天涯,犹有团圞处。卜金钱,裁尺素。鹊语灯花,总是无恁据。五月江城书到否。拥髻开缄,一枕黄梅雨。
湿润的鸳鸯绡,散发着寒冷的麝香。今晚的情景,与往年春天的三五佳期一样。我不知道分开后,月亮又圆了几次。不相信天涯海角,仍然有团圆的地方。算命时,裁剪白纸。喜鹊在灯下鸣叫,但这些都没有实在的依凭。五月的江城,不知你来信了吗?头发盘起,打开信封,正好一枕黄梅时节的雨。
李慈铭,清代著名词人,生于清朝中期,以其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离愁别恨,常常渗透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苏幕遮二首 其二》写于李慈铭的生活时期,正值清代的繁华与动荡交替之际。诗中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对未来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团聚的渴望。
李慈铭的《苏幕遮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团圆的期盼。开篇以“湿鸳绡,寒麝炷”引入,给人一种温柔却又寂寥的氛围,湿润的鸳鸯绡和寒冷的麝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中“别后月圆知几度”的疑问,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迷茫,似乎在问自己与爱人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而“不信天涯,犹有团圞处”则流露出一种希望,尽管身处异地,仍然相信有重聚的可能性。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提到“卜金钱,裁尺素”,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来信的期待,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渴望与爱人交流的迫切心情。
最后一句“拥髻开缄,一枕黄梅雨”,将情感推向高潮,描绘出一个充满思念和柔情的画面,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珍视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表现了对离别的惆怅与对团聚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在面对时间与距离时的无奈与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珍视。
诗中提到的“湿鸳绡”象征什么?
“别后月圆知几度”中的“月圆”象征着什么?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句?
答案: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苏幕遮二首 其二》更加强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离别的惆怅,而《如梦令》则更多地描绘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幸福的向往。两者都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但侧重点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