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4:24
《杂挽诗四首 其四》
作者:李之仪
子令钦平昔,多惭接俊游。
升堂称有志,执奠叹无由。
逝水空归壑,春风忽变秋。
箫声到原尽,千载想风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朋友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的“子令”指的是某位朋友,诗人对他多有惭愧,觉得自己没有与他相匹配的才能。虽然在理想中渴望成就,但现实中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而春风转瞬间就变成了秋风。最终,箫声在原野上消散,千百年来依然怀念那些风流倜傥的岁月。
作者介绍
李之仪,字允升,号庐山,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而灵动,擅长咏怀抒情,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志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之仪晚年,正值他人生的回顾阶段,常常怀念往昔的朋友与时光,表达对友谊的珍惜和对岁月流逝的惋惜。
李之仪的《杂挽诗四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和友谊的深刻思考。全诗以“子令”开篇,直接引出诗人与某位朋友的关系,表明了他对这位朋友的敬重与惭愧,似乎在暗示自己在成就上的不足。接下来的“升堂称有志,执奠叹无由”,更是流露出一种未能实现理想的无奈与失落。
“逝水空归壑”一句,通过比喻展现时间的无情与不可逆转,水流归入深壑,暗示人生的经历与追求最终都将消逝。而“春风忽变秋”,则通过季节的变化,强调了光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最后“箫声到原尽,千载想风流”,用箫声的消散表现对过去风流人物的怀念,既有对友人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一种深沉的凄凉。李之仪通过这一系列意象,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感伤而又优雅的氛围,使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也能引发对自我经历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谊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回忆和反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惋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之仪的《杂挽诗四首 其四》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与惋惜
B. 欢喜与庆祝
C. 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逝水空归壑”中的“逝水”比喻什么?
A. 友情
B. 时间
C. 春风
“千载想风流”中“千载”指的是?
A. 一年
B. 一千年
C. 很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