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34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在黔地没有驴,有个好事者把驴船载进来。到达后没有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虎见到驴,认为是庞然大物,以为是神明,藏在林间窥视。稍微靠近时,驴表现得胆怯,虎也没有认出它。后来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虎大惊,害怕得远远逃走,以为它会吃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虎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特殊本领,于是更加习惯它的叫声,慢慢靠近,最终不敢出手。稍微靠近,虎变得更加亲近,甚至大胆地冲上前去。驴忍无可忍,踢了虎一脚。虎因此高兴,心想驴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于是纵身一跃,咬断驴的喉咙,吃掉了它,才离去。唉!驴的体态庞大,似乎有德行;它的声音宏亮,仿佛有能力。然而,之前并未展现出技艺,虎虽然凶猛,却因疑惧而最终不敢动手。如今却是如此,真是可悲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号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韩愈共称“韩柳”。他在文学、政治上都有重要影响,以散文和诗词著称,尤其擅长写寓言和讽刺。
创作背景: 《黔之驴》成于柳宗元贬谪柳州期间,诗中通过驴与虎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权威与力量的质疑。
《黔之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通过驴与虎的故事,描绘了力量与恐惧的关系。驴因其外形庞大而被虎视为神灵,但虎在初次遭遇时却因恐惧而不敢接近,体现了弱者在强者面前的无奈与沉默。随着时间的推移,虎逐渐习惯了驴的存在,最终在认为驴没有威胁后,才大胆出手。柳宗元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了社会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在权力面前的恐惧与被动。
此外,诗中对驴的刻画,既有对其可怜的同情,也有对其无能的讽刺。驴的叫声反映了其无辜,却也成为了虎攻击的导火索。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层层递进,揭示了人性中恐惧与勇气的复杂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驴与虎的故事,探讨了在权力面前的恐惧与无能,反映出柳宗元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批判。表现了在强者面前,弱者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驴的无能和虎的凶猛,反映了社会中强者与弱者的关系,揭示了权力的不公与弱者的悲哀。
诗词测试:
黔之驴的作者是?
驴在故事中被虎视为?
驴叫声让虎感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柳宗元的《黔之驴》和韩愈的《师说》,两者都涉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但《师说》更强调教育和师生关系,而《黔之驴》则侧重于权力与弱者的关系,二者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