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

《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义伯圣途次元伯》

时间: 2025-05-04 03:26:15

诗句

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

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6:15

原文展示

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
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树根的生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树干却是独自从林中伸展而出。孤独而高傲的身姿不能依赖,到了岁末,寒霜和寒风已侵袭而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结根:指树木扎根,生长的根部。
  • 殊众:特别于众多的树木。
  • 修柯:指树干的生长,“修”有修长之意。
  • 孤高:孤独而高傲,形容一种独立的状态。
  • 不可恃:不可依靠或倚仗。
  • 岁晚:年末,指时间的推移。
  • 霜风:寒冷的霜和风。

典故解析

  • 孤高不可恃:此处表达了对孤傲的反思,强调了在高处孤立的处境并不安全,反而可能遭受外界的侵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也有细腻,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起伏,晚年被贬至黄州,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心中感慨万千,写下此诗以抒发对孤独与高傲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前两句通过“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比喻人生的境遇,暗示许多人都在为生存而努力,而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却是少数人。诗中用树根与树干的对比,象征着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树根虽扎实,但似乎没有特别之处,只有修长的树干才能引起注意。这种对比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悟与思考。

后两句“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则是对孤独者的警醒。孤独的高傲并不能为人所依靠,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末的霜风将会侵袭而来,暗示着孤独的脆弱与无助。这种感伤情绪在诗中显露无遗,透过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结根岂殊众:树木的根部扎根于土壤,虽然众多,但并无特别之处。
  2. 修柯独出林:树干能够独自从茂密的林中伸出来,意味着在众多的树木中脱颖而出。
  3. 孤高不可恃:高傲而孤独的生存状态并不能作为依靠。
  4. 岁晚霜风侵:到了年末,霜风的侵袭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威胁和孤独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树木的生长隐喻人生的奋斗与孤独。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探讨孤独与高傲的脆弱,强调在奋斗与成就的背后,孤独往往是伴随而来的,面对外界的挑战,孤高的姿态并不可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树根:象征基础与扎实,代表众多平凡的努力。
  • 树干:象征成就与突出的个体,代表少数人的成功。
  • 霜风:象征外部环境的威胁与挑战,反映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结根岂殊众”表达了什么?

    • a) 树木的根部显得特别
    • b) 众多树木的共同点
    • c) 树木的根部很重要
    • d) 无特别之处
  2. 填空题:诗中“孤高不可恃”意在警示人们不要过于__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孤独的向往。(对/错)

答案

  1. b) 众多树木的共同点
  2.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个人的孤独,但与苏轼的感慨不同,陶渊明更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愉悦感。

参考资料

  1. 《苏轼诗词全集》
  2. 《宋代文学史》
  3. 《古典诗词解读》

相关查询

金缕曲 双陆 金缕曲 出席第四届文代会抒情 金缕曲 和希杰兄 金缕曲 金缕曲·陈仲恕画扇以赠。取前人词流水半湾,斜阳一角,人在红楼之意,戏题一词 金缕曲 读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哀李岩 金缕曲 其一 韬父见余近词,不胜感怅。宣南老友,惟君一人,言愁欲愁,再成是解 金缕曲 送友人南归 金缕曲 其六 叠前韵送继莲溪同年观察常宝 金缕曲 蛟桥月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足为外人道 丨字旁的字 楛耕 姎徒 沤浮泡影 一木难扶 八面驶风 哺结尾的成语 一蒂儿到底 毛字旁的字 才藻艳逸 糸字旁的字 手技 麥字旁的字 曙影 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