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3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30:32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作者: 赵嘏 〔唐代〕
宅边秋水浸苔矶,
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
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
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
故人相见一沾衣。
在我家附近的秋水边,青苔覆盖着岩石,
我每天持竿垂钓,却总是迟迟不归。
杨柳在风中摇曳,潮水尚未退去,
蒹葭被霜打得冷冷的,孤雁开始飞翔。
我骑马重重地嘶鸣,吟诵着红叶的诗篇,
却听到远处钟声,想起那翠微山的情景。
今夜在秦城,满楼的明月照耀,
故人重逢,情不自禁湿了衣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秦城”指的是长安,古代的都城,常以繁华著称;“重嘶”暗示马的嘶鸣声,喻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雁初飞”则常用来表现离别与思乡之情。
作者介绍:
赵嘏(约 900年-约 960年),字子昂,号静斋,唐代诗人,生于长安,精通诗文,尤以五言绝句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赵嘏与友人相聚之时,借助月夜的宁静和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故山和故人的深切怀念,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感悟。
这首诗以“长安月夜”为背景,渗透着浓厚的思乡情感。开头描写了秋水与苔矶的宁静景象,诗人通过“日日持竿去不归”表达了对钓鱼的执着,同时又隐喻了生活的单调与孤独。接着,诗中描绘了杨柳随风的情景和蒹葭霜冷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突出了季节的变迁与内心的孤寂。
重嘶匹马吟红叶,通过马的鸣叫和吟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激动与对自然的热爱。而“却听疏钟忆翠微”,则将思乡情愈加深刻,钟声的疏远反衬出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最后一句“故人相见一沾衣”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明月下的重逢使得思念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既有对故人的欣喜,又不免流露出对往昔的感慨。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交织着孤独、思乡与友谊,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与故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思绪翻涌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宅边秋水浸苔矶”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热闹的城市
B. 宁静的水边
C. 嘈杂的街道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故人相见一沾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喜悦与怀念
C. 平淡无奇
答案:B
“重嘶匹马吟红叶”中的“吟”是指什么?
A. 听
B. 唱
C. 说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此内容为对赵嘏《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诗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次意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