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0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03:26
送襄阳李尚书
作者: 李益 〔唐代〕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
在寒冷的天里,梅花和柳树开始发芽,回想起当年我到襄州的情景。暖和的树旁,红烛闪烁,江水清澈如碧油。风烟在岘山之巅,云水连绵接通昭丘。世俗都崇尚春秋的学问,诗词被称赞如同《文选》的楼阁。都城送行的旌节,符竹成为诸侯的象征。汉水与沔水分开,寄托了戎马生涯,百姓的生活减轻了对圣明统治的忧虑。此时我追寻山中的兴致,正是习家流派的风格。不要忘记追求康乐,诗情满溢在沃洲之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益,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85年,卒于公元832年,字山人,号无可,祖籍陇西。他以五言诗和乐府诗著称,作品情感真挚,风格清新,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李益在襄阳与李尚书相识,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及对襄阳的美好回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相互交融,反映出唐代人们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
《送襄阳李尚书》是一首充满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李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往昔的追忆。全诗通过描绘寒冷的冬天逐渐转暖,梅花柳芽初发的场景,呼应了友情的温暖和生命的希望。开篇描写“天寒发梅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接着以“树暖然红烛”展现出春的温暖气息,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
诗中不仅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更蕴含了对社会风尚的思考与对文化的敬仰。借用“俗尚春秋学”一语,表现出对传统学问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而“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则体现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敏锐观察,反映出他对社会风气的关心。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对友人的送别逐步引向对生活理想的追求,最后以“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作为结尾,呼唤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李益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友情的温暖,展现出唐代诗人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往昔的眷恋,倡导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寒冷的天气使什么发芽”?
“树暖然红烛”中“然”字可以理解为:
诗中提到的“符竹”指代的是:
答案: 1.A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益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友谊的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多地体现了壮志与豪情。杜甫的《春望》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生活的热爱,与李益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