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4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46:41
金缕曲
作者: 赵庆熹 〔清代〕
一样伤心惯。月明中,南来乌鹊,楚天飞倦。身是湘江斑竹子,点点泪珠成串。曾熟读离骚一卷。王谢才名休浪许,怕旧家门第沧桑换。为君语,定肠断。穷途忧结悲秋伴。尽无聊,兰啼蕙泣,花笺洒满。消尽少年豪荡气,此意有谁情愿。便化作石人都软。流水琴材君绝妙,遇中郎定识桐枝爨。焦尾恨,且休怨。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久而久之的伤感。月光明亮之下,南来的乌鹊在楚天上飞翔,似乎已经疲倦。我的身世如同湘江边的斑竹,泪珠点滴成串。曾经熟读《离骚》一卷,王谢的才名如今已不再值得追逐,惧怕家门的沧桑变迁。为你倾诉,定让人肠断。穷途之中,忧愁伴随秋天的悲凉。无聊至极,兰花啼叫,蕙草哭泣,花笺上洒满了泪水。消磨了年轻的豪气,这种心情又有谁愿意去感受呢?就算化作石人也感到无力。流水如琴的材料,君子绝妙,若遇中郎,定能识得桐木的火候。焦尾之恨,暂且不必怨恨。
赵庆熹,清代著名词人,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金缕曲》创作于一个充满个人与时代焦虑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往昔的回忆与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金缕曲》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个人情感的深切感受。整首诗以月明之夜为背景,表现出一种既孤独又深沉的忧伤。诗中通过“南来乌鹊”的意象,不仅传达了思念之情,也暗示了生活的无常与流转。湘江斑竹的比喻更是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景象相结合,透出淡淡的哀伤。
“曾熟读离骚一卷”,这句承载了对屈原的崇敬与共鸣,显示出诗人对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而“王谢才名休浪许”则透露出诗人对旧日名门的惋惜与对现状的无奈。随着诗句深入,情感愈加沉重,表现出一种对青春逝去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惘。
最后的“流水琴材君绝妙”更是一次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音乐与心灵深处情感的渴望。这首词在修辞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比喻,使得整首诗既有个人的感受,又富有普遍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青春流逝的惋惜,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诗人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南来乌鹊”象征什么?
“王谢才名休浪许”中的“王谢”指的是?
诗中提到的“离骚”是谁的作品?
答案: 1.A 2.B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