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十五首 其一

《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十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7 22:56:48

诗句

当场拂袖便南行,一著孤高更觉清。

初拟热官移教授,思量犹自累瓢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56:48

原文展示:

闻杨君谦致政赋此以致健羡十五首 其一 沈周 〔明代〕 当场拂袖便南行,一著孤高更觉清。初拟热官移教授,思量犹自累瓢声。

白话文翻译:

在众人面前拂袖而去,毅然南行,这种孤高的行为更显得清高。最初打算从繁忙的官职转任教授,但仔细思量,这样的转变仍然会受到世俗名声的牵累。

注释:

  • 当场拂袖:形容在众人面前决然离去的样子。
  • 南行:指向南方行进,这里可能指杨君谦离开官场,回归故乡或隐居。
  • 一著孤高:一著,即一步,这里指一次行动;孤高,指行为高洁,不随流俗。
  • 热官:指忙碌而有权势的官职。
  • 移教授:指从官职转任教授,教授在古代指学官或教书。
  • 累瓢声:瓢声,指名声;累,牵累,这里指名声带来的负担。

诗词背景: 沈周(1427-1509),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的诗画皆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山水画著称。这首诗是沈周听说杨君谦辞官归隐后所作,表达了对杨君谦高洁行为的羡慕和对其选择归隐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杨君谦辞官归隐行为的赞赏和理解。首句“当场拂袖便南行”描绘了杨君谦在众人面前决然离去的形象,展现了其不羁的性格和高洁的品质。次句“一著孤高更觉清”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行为的孤高和清高,使读者感受到杨君谦的超凡脱俗。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杨君谦选择的理解,即使从繁忙的官职转任教授,也难以摆脱世俗名声的牵累,暗示了归隐的必要性和高尚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沈周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当场拂袖”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了杨君谦决然离去的姿态,展现了其不随流俗的个性。
  • 次句“一著孤高更觉清”用“孤高”形容杨君谦的行为,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品质,“更觉清”则表达了诗人对此行为的高度赞赏。
  • 后两句“初拟热官移教授,思量犹自累瓢声”表达了诗人对杨君谦选择的理解,即使从繁忙的官职转任教授,也难以摆脱世俗名声的牵累,暗示了归隐的必要性和高尚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累瓢声”比喻名声带来的负担。
  • 拟人:“当场拂袖”赋予动作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赏和理解杨君谦辞官归隐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 “当场拂袖”:形象地描绘了杨君谦决然离去的姿态,展现了其不随流俗的个性。
  • “孤高”:形容杨君谦的行为,强调了其超凡脱俗的品质。
  • “累瓢声”:比喻名声带来的负担,暗示了归隐的必要性和高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当场拂袖便南行”描绘了杨君谦怎样的行为? A. 随波逐流 B. 决然离去 C. 犹豫不决 D. 安于现状 答案:B

  2. “一著孤高更觉清”中的“孤高”指的是什么? A. 孤独寂寞 B. 超凡脱俗 C. 高高在上 D. 孤立无援 答案:B

  3. 诗中“累瓢声”比喻什么? A. 名声的荣耀 B. 名声的负担 C. 名声的传播 D. 名声的消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辞官归隐的愿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沈周的这首诗都表达了辞官归隐的主题,但陶渊明的诗更多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而沈周的诗则更多地强调了归隐的高洁和超脱。

参考资料:

  • 《沈周诗集》:收录了沈周的诗歌作品,是研究沈周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和沈周的文学成就。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车行大雨中 病目寄张侍郎 白马渡 芭蕉 忆仙姿 忆仙姿 忆仙姿 忆仙姿(游汪德邵园池,在饶州作) 渔家傲 木兰花慢(中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躁气 里字旁的字 寤怀 森罗万象 竖心旁的字 愁颜不展 包含司的词语有哪些 页字旁的字 口角流沫 土窑 病字头的字 竹杖芒鞋 耒字旁的字 思前算后 爆胎 以火救火 包含臼的词语有哪些 杠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