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1:2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1:27:02
送高三十五书记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崆峒的麦子已经成熟,希望能暂时停战。请你去问主将,何必再让穷困的地方受苦呢?饥饿的鹰还未能饱餐,翅膀一侧随人飞翔。高大的学生骑着马,像极了幽并的孩子。脱离了官吏的身份,才开始接触《楚辞》。问你现在身居何职,正值武威的热潮。答曰我现在是一名书记,心中愧对国士的知遇。人真是难以了解,更要谨慎对待自己的举止。十年在幕府中任职,终能手握旗帜。这次出行已经很特别,足以慰藉我思念的心情。男儿的功名成就,也在于年老时。常常怨恨相聚太少,各自身在天涯。就像参与商,令人心肠悲痛。狂风吹动鸿鹄,无法追逐相随。黄沙弥漫的沙漠,我思念你何时能够归来。边城还有余力,早日寄上从军的诗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作品多以忧国忧民为主题,风格沉郁悲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送高三十五书记》是诗人在送别一位年轻的官员时所作。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年轻人的期望,表达了对功名与理想的思考与追求,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送高三十五书记》是一首富有深情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开篇以“崆峒小麦熟”引出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对战争带来苦难的反思。诗中对“饥鹰未饱肉”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艰辛生活。接着,诗人提到年轻人骑马的情景,通过“幽并儿”的比喻,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许与赞美。
在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借问今何官”的问答,表现出对朋友官职的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士的敬佩。诗人对“人实不易知”的感慨,提醒年轻人要更加谨慎待人,以免被误解。最后,诗人以“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收尾,将对友人的关心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理想的坚持与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邃思想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与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怀,强调了理想与功名的重要性,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送高三十五书记》是哪位诗人所作?
诗中提到的“崆峒”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饥鹰未饱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杜甫的诗更注重现实主义,关注社会与人民的命运,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杜甫的《送高三十五书记》通过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年轻人的期许,而李白的《送友人》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离别的伤感,风格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