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51:58
赠李镡(镡自维扬遇乱,东入山中)
杜荀鹤 〔唐代〕
君行君文天合知,
见君如此我兴悲。
只残三口兵戈后,
才到孤村雨雪时。
著卧衣裳难办洗,
旋求粮食莫供炊。
地炉不暖柴枝湿,
犹把蒙求授小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
君子,我知你行文的高远,
看到你如此境遇,我心中感到悲伤。
只剩下三口人,经历了战乱,
刚到这孤孤单单的村庄,外面下着雨雪。
穿着衣服难以清洗,
急需粮食却无法做饭。
地炉不暖,柴火湿透,
我仍然把求助的请求交给小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李镡是唐代的一位文士,因战乱流亡,诗中反映了他在战乱后生活困顿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40-912年),字季明,号青溪,唐代诗人,主要以写诗抒情和咏怀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意境深远,常表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荀鹤在李镡遭遇战乱后,流落山中的背景下写成,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以及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惋惜。
《赠李镡》是一首深情的送别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镡的深切关怀和对他遭遇的悲悯。诗的开头,诗人以“君行君文”传达了对李镡品德与才华的高度评价,接下来的“见君如此我兴悲”,则突出了诗人的忧虑和悲伤,显示了诗人与李镡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中“只残三口兵戈后”一句,描绘了李镡家庭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破坏,生动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接下来的描写“孤村雨雪时”,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突显了李镡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悲惨。
“著卧衣裳难办洗,旋求粮食莫供炊”,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李镡生活上的困窘,表达了对他生存状态的深切同情。最后两句“地炉不暖柴枝湿,犹把蒙求授小儿”则反映了生活的苦难和对未来的无奈,暗示了李镡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尽力维持生活的责任感。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与李镡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刻感慨,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关怀,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人文关怀特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乱中朋辈友人的深切关心和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悲伤,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李镡遭遇了什么?
“著卧衣裳难办洗”中的“著卧”是什么意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