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0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06:03
扫花游 其一 雷锋
作者:俞樾 〔清代〕
阿师老矣,想卓锡空山,更无俦侣。
鬝头健举。笑枯禅不死,半空撑柱。
破了袈裟,一抹斜阳艳补。问神悟。
奈千载寂寥,铃铎无语。临水高几许。
化丈六金身,踏波而舞。废兴无数。
叹黄妃旧珑,已无寻处。绝顶春回,尚有桃花乱吐。
倩迦叶,向空中笑而拈取。
诗中描绘了一位老和尚的孤独与思考。随着年岁渐长,他在空山中默默无伴,手持竹杖,似乎在与无常的禅理对话。虽然身处寂静之地,但他依然笑对枯禅,仿佛在告诉世人禅的真谛不会因时间而消逝。袈裟的破损,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艳丽,他对神灵的理解也在此时显现出来。然而,千年的寂寥让他心中无言,唯有在水边静思,似乎在衡量生命的高度。他如同化身的金身,轻盈地在波浪上舞动,经历过的兴亡无数。对过去的黄妃美丽的回忆已无处寻觅,唯有在绝顶的春日里,桃花依旧纷纷绽放。最后,他像拿着迦叶那样,向天空微笑并轻轻拈取。
作者介绍:俞樾(1821-1907),字震华,号秋水,晚号西山,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俞樾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对宗教的深刻思考。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生命的理解愈发深邃,诗中渗透着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冥思。
俞樾的《扫花游 其一 雷锋》是一首具有浓厚哲理意味的诗歌,通过老和尚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孤独与超然的精神追求。诗中老和尚在空山中独自修行,身边没有同伴,折射出人对于孤独的深刻理解。这里的“卓锡”不仅是修行的象征,也暗喻了对世俗的超越。
诗中提到的“笑枯禅不死”,表明了老和尚对禅宗教义的体悟,尽管岁月流逝,真正的禅理却永存于心。这种对时间的反思与对生命沧桑的淡然,使得全诗充满了哲理的思索。
在意象的使用上,诗人巧妙地将袈裟的破损与斜阳的艳丽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在告诉读者,即使在破败中也能找到生活的美好。此外,诗中对“桃花”的描写则意味着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再生,形成了对比,突显出即使经历了无数的兴亡变迁,生命依旧会在某个瞬间焕发生机。
整首诗在表现上具有流畅的节奏感,语言简练却富有深意,使人在阅读时不仅感受到美的享受,也引发思考,展现了俞樾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老和尚的修行与思考,探讨了生命的孤独与禅理的永恒,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寻。
诗词测试:
诗中“阿师”指的是:
“破了袈裟”象征:
诗中提到的“桃花”象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