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6:04
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烦君更致苍玉束,明日风雨皆成竹。
在南园中的苦笋味道胜过肉类,箨龙(竹子的一种)为此感到冤屈不要被采摘。烦请你再送来一些苍玉(指青竹),明天风雨之后它们都会长成竹子。
“苦笋味胜肉”可以理解为在食物选择上,苦笋因其独特的味道而被推崇,与当时人们追求的饮食文化相吻合。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古人常以竹子比喻君子。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居士,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以其独特的诗风和书法被人称道,作品常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该诗写于黄庭坚晚年之际,正值南方竹林丰收之季,诗人通过竹笋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园中的苦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味的赞赏和对生活中简单事物的珍视。开头两句直接将苦笋的味道与肉类进行对比,突出了其独特的风味,表现出一种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接下来的“箨龙称冤莫采录”,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竹子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怀,暗示了对竹子不应被随意采摘的呼吁,传达出一种敬畏自然的态度。最后两句则展望了未来的生长,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生命力的信心和对自然循环的理解。这首诗在简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展示了黄庭坚的艺术风格和对生活的感悟。
全诗通过对苦笋和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态的珍视以及对生命力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诗中提到的“苦笋”与“肉”相比,哪个味道更胜一筹?
“箨龙称冤”中的“称冤”指的是什么?
诗中“明日风雨皆成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