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1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14:46
原文展示:
六合内外,若有不观音处。
则此丝缕,不能坚固。
横此三十二应,共此一光明聚。
了观观音,自知金针落处。
知落处,女娲补天夜夜雨。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宇宙的每个角落,如果有地方没有观音的存在,那么这一切的丝线也就无法牢固地维系。
这三十二种应身,汇聚成一片光明的光辉。
了然地观察观音,自己就能知道金针落在哪儿了。
知道了落处,女娲便能在每个夜晚修补天幕,降下甘霖。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他的诗风清新,兼具豪放与细腻,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了观师绣观音赞》创作于黄庭坚对佛教思想的深入理解之时,表达了对观音菩萨之慈悲的赞美以及对宇宙万物关系的思考。诗中提到女娲补天,反映了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关注。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观音”这一形象,传达了佛教慈悲思想与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开头提到“六合内外”,旨在强调观音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诗中“若有不观音处”,表达了如果没有观音的存在,万物之间的联系就会变得脆弱。这里的“丝缕”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相互依赖,展现了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接着,诗人提到“三十二应”,这不仅是观音的多样化身,也是对其无处不在的赞美。通过“光明聚”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希望与光明的感觉,暗示了信仰的力量。
“了观观音,自知金针落处”一句,则是强调了对真理的领悟与智慧的获取。在这里,诗人将观音的慈悲与智慧结合,认为通过对观音的观察与理解,能够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答案。
最后提到“女娲补天夜夜雨”,则将观音的慈悲与女娲的创造结合,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的生存。整首诗不仅在宗教层面传达了一种信仰,也在哲学层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深邃的思想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尤其是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观音的多重性与深邃的哲理。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对观音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意象分析:
诗中提到的“观音”象征着什么?
“三十二应”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女娲”是哪个神话中的人物?
参考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了观师绣观音赞》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在意象与情感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前者强调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后者则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