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4:03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前年攻打月支,城下已失去全军。
与蕃汉断绝了消息,生死长久的分别。
无人收拾废弃的帐篷,归来的马识得残破的旗帜。
想要祭奠已故的君主,却怀疑他是否仍在世,天涯相隔此时泪流满面。
张籍,字子容,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66年,卒于公元830年。张籍的诗风以哀怨和思乡著称,语言简练而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的残酷。
《没蕃故人》作于唐代,诗中描绘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离死别与无尽思念的情感。唐代正值盛世,但边疆战争频繁,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战友和故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深刻思考。
《没蕃故人》是一首充满哀伤与思念的诗作,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传达了对故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全诗开篇即以“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引出战斗的惨烈,暗示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失去全军的惨痛让诗人心生惆怅,蕃汉的消息断绝则加深了生离死别的痛苦。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战后无人收拾的废弃帐篷,展现出一种荒凉与无助的状态。归马识得残旗,既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也是对现状的无奈。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产生了对已故君主的祭奠之情,却又因不知其生死而感到更加无助和悲伤,最终以“天涯哭此时”收尾,情感达到高潮。
整首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孤独,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种无法释怀的思念与哀痛。这种情感不仅是对个人失去的惋惜,也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揭示了人性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描述了前年攻打月支的战斗,城下的全军已全灭,体现了战争的惨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和边疆的少数民族失去联系,生死未卜,表达了对好友的长久思念。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战后废弃的帐篷无人收拾,归来的马认得旧旗,显示出战斗的凄凉。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想要祭奠已故的君主,却不知他是否还活着,最后以哭泣结束,情感深沉。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中失去故人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伤。
《没蕃故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籍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月支”最可能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个地方
C. 一种食物
“欲祭疑君在”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怀念
C. 忘记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领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