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5:52
别后经戎马,家山草不春。
弃原空战骨,隐舍祇烽尘。
左计躬耕负,余生患难亲。
一镫看聚首,应胜滞江滨。
自从分别后经历了战乱,家乡的草木却不再春意盎然。
抛弃了原野,唯有战死的尸骨,隐居在烽火的尘埃中。
在左边我计划耕作,背负着余生的艰难与亲情。
在一盏灯下期待我们的重聚,应该胜过在江边的滞留。
“烽尘”这一词语源自古代的烽火报警系统,指的是战乱的征兆和影响。该诗通过回忆战乱后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黎庶焘(约1660-约1740),清代诗人,生于吴江。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常以家国情怀为题材。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战乱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遭遇及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战乱的无奈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伯庸从兄自楚北归里赋呈 其一》通过对比战乱与和平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刻思念和对亲人的关怀。首句“别后经戎马”便揭示了诗人的经历,经过战乱的煎熬,故乡草木却不再春意盎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诗人感慨战后的孤独与凋零,表达了对战死者的悼念。
“左计躬耕负”中的“躬耕”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他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一镫看聚首”,通过一盏灯的意象,寄托了重聚的希望,展现了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情感始终是支撑生活的力量。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战乱的控诉,也有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关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体现了深浓的家国情怀。
诗中提到的“戎马”指的是什么?
“家山草不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镫看聚首”的“镫”象征着什么?
答案:
《春望》中杜甫也表现了对家国的忧虑与思念,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对于战争与家乡的共同关切。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黎庶焘的“家山草不春”在情感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家乡命运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