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5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57:24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作者:苏轼
芎穷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蓝。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这首诗描绘了两种草木的生长状态。芎穷在蜀道生长,而白芷则生于江南。它们漂流到关辅时,依然不失其芳香和甘美。草木的翠绿茎秆饱满,清晨的露水静静地滋润着它们。当它们尚未开花结果时,便可以用来做蓝染的材料。秋天已经悄然来临,寒冷的气候让人难以忍受。割取根茎以获取果实时,我面对这些微小的植物,感到惭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以诗、词、文等多种形式著称,风格豪放、清新,常用生活中的细节表达深刻的哲理。
此诗作于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诗中描述的草木,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逆境中仍能看到美的态度。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通过描写两种植物的生长与特性,传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描述了芎穷与白芷的生长环境,表现出它们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与坚韧。接着,诗人用“漂流到关辅”来形象地表达草木在时光流转中的坚持,尽管环境变化,它们依然保持着芳香与甘美。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一句,尤为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景象,草木的翠绿与露水的映衬,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生机。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轮回。整首诗在描绘草木的生长过程中,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微小事物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人以“对这微物惭”结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反映出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在面对自然时的谦卑态度。这种情感也许源自于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与磨难,使得他更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珍视。诗人通过对草木的描绘,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微小事物的感恩之情,表达了在生命的历程中,无论身处何地,都应珍惜和尊重自然的每一份美好。
“白芷来江南”的“白芷”指哪种植物?
A. 芎穷
B. 香料植物
C. 野草
D. 果树
诗中提到的“斸根取其实”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植物的照顾
B. 割取植物以获取果实的艰辛
C. 对自然的尊重
D. 对生命的无奈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伤感
C. 尊重与敬畏
D. 无奈与绝望
比较苏轼与陶渊明的自然描写,可以发现,两者都对自然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苏轼的作品更注重细节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偏向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在自然中的不同态度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