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6:49
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阒然无人有僧隐
我在去年秋天偶然游览宝山,进入一个幽静的小院,院中无人,似乎有位僧人隐居于此。此地的僧人已经离世有十五年了。今年六月我从常润回来,再次来到他的住处,却发现他已经去世,埋葬已有数月。我在墙上题诗,写道“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我常常闭门读书,客人来访时不抬头看。去年我造访他的房间,清静坐在那里,忘却了所有烦恼。起初我无话可说,僧人也不曾回应。如今我再次敲门,却只听见空房的风声。云已消散无踪,柴薪烧尽火灭。只疑这房间中,常有那位高人。所遇之事似乎皆为梦境,往事已逝我又何求?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清新,既有儒家气息,也融合了佛道思想。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游览宝山时,借景抒情,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隐秘的山中小院,展现了苏轼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诗中通过回忆与僧人相处的岁月,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思。开头的“阒然无人”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令读者感受到那种与世隔绝的宁静。
接着,诗人回忆起与僧人共度的时光,描绘了他在僧人家中读书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超脱凡尘的心境。诗中提到“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不仅是对僧人生活的追忆,也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无情。随着时光的推移,师已逝去,只留下空房与飕飗的风声,这一切似梦一般。
最后,诗人反思自己,虽经历了许多,但在面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时,似乎一切都已不再重要,留下的只是对往昔的追忆与淡淡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苏轼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追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逝去岁月的珍惜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僧人已去世多少年?
苏轼对待客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