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4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41:43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苏轼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従,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西湖是天下的美景,游人中没有愚蠢或聪明之分。
深浅的景色各有所得,谁能完全领会它的美?
唉,我本来性情狂放直率,早已被世俗所抛弃。
我独自享受山水的乐趣,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恩赐?
三百六十座寺庙,幽静的寻访使我年复一年。
每到一处都能领悟其中的妙处,心中明白却难以言传。
至今在清夜的梦中,耳边目睹的依旧是那清新芬芳。
你持有使者的节令,风采如云烟般闪烁。
那清流和碧峦,岂能为你而美丽?
为何不放下骑马的烦恼,暂时借僧人的床榻安眠?
读我墙上的诗,清凉的感觉洗去烦恼与煎熬。
手持拐杖无路可行,直向心意所向的地方走去。
应该能遇见古老的渔夫,在芦苇间自然结缘。
问道若有所得,买鱼就不论钱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及诗人。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富于个性,既有豪放激昂的气概,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思。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西湖的游历中感受到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并寄情于诗,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超脱。诗中开篇就明确了西湖的美丽,游人无论愚贤,皆能感受到其深浅之美,但又难以完全理解其全貌。这一对比使得诗人在赞美西湖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无法与世俗相融的孤独感。
苏轼以“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来表明自己的性格和处境,表达了对自身孤独和被世俗抛弃的感慨。接下来的“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则表露出他对山水乐趣的独特追求,似乎在自我安慰,认为这是一种上天的恩赐。
诗中提及“清流与碧巘”,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间繁华的排斥,隐含着一种生活的哲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宁愿选择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最后“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则是对生活的淡泊态度,表现了对物质的漠视。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反思,展示了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文人形象。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表达西湖的美景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都能欣赏。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形容西湖的美是多层次的,难以完全领悟。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自嘲个性狂放,被社会所排斥。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享受山水的乐趣,认为这是上天的馈赠。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表示对寺庙的探访与追求,寻幽探胜。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领悟到其中的妙处,然而难以用语言表达。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在梦中仍能感受到西湖的美好。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描述朋友的风采,与自然相融。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自然的美不应为任何人而改变。
胡不屏骑従,暂借僧榻眠。
提出放下世俗的烦恼,享受宁静的生活。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通过诗歌带来的清凉感受,洗去内心的烦恼。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
追随内心的意愿,走向自然。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
期待遇见渔夫,享受与自然的相遇。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达到一种心灵的满足,物质不再重要。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的超然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展现了一个追求隐逸生活的文人心态。
选择题: 西湖的美景在诗中被称为:
A. 天下的美景
B. 人间的乐土
C. 仙境
D. 诗人的梦境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百寺”指的是_____。
判断题: 诗人认为金钱是最重要的。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