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1:3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1:31:45
宝陀寺
作者: 卢挚 〔元代〕
老子扁舟日暮回,
眼花不甚见如来。
凭谁揭取罗浮月,
挂向胥江玉镜台。
老子在日暮时分乘着小舟归来,眼睛模糊不太能看清佛陀的样子。谁能把罗浮山的明月拿来,挂在胥江的玉镜台上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卢挚,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山水风光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借用老子形象,表达对自然和超脱境界的向往。
《宝陀寺》通过“老子”、“如来”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崇敬和对自然的思考。开篇以“老子扁舟日暮回”引入,日暮象征着生命的夕阳,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历史的反思。接下来,诗人以“眼花不甚见如来”表达了对佛教的尊重和一丝无奈,似乎在说,虽然内心渴望追求真理和智慧,但在现实中却感到迷茫。
“凭谁揭取罗浮月”这一句引人遐想,罗浮月象征着理想的境界,诗人渴望将之取下,然而现实的无奈又在“挂向胥江玉镜台”中体现,似乎在感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极为精妙,融合了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及理想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道家、佛教文化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老子”是哪个哲学派别的创始人?
A. 儒家
B. 道家
C. 佛教
D. 法家
“凭谁揭取罗浮月”中的“罗浮月”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明亮的未来
D. 迷失的方向
诗中提到的“胥江”是指哪里?
A. 一条河流
B. 一座山
C. 一座寺庙
D. 一片森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卢挚的《宝陀寺》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多地反映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讨,而后者则是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侧重于外部环境的描绘。两者在意象使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所长,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