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茅山五首 其三

《游茅山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5-01 04:35:32

诗句

竹杪飞亭枕石泉,松坛香雾散茶烟。

鸟声记得夜来雨,鹿梦惊回别有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5:32

原文展示:

竹杪飞亭枕石泉,
松坛香雾散茶烟。
鸟声记得夜来雨,
鹿梦惊回别有天。

白话文翻译:

竹林尽头的飞亭依偎在石泉旁,
松树间的香雾弥漫,散发着茶香。
鸟儿的鸣叫还记得昨夜的雨声,
在梦中惊醒的鹿,仿佛回到了另一个世界。

注释:

  • 竹杪:竹林的尽头或高处。
  • 飞亭:高高的亭子,指环境优美之处。
  • :依偎、靠着。
  • 松坛:松树环绕的坛子,可能是祭祀或休息的地方。
  • 香雾:茶的香气如雾般弥漫。
  • 别有天:指梦中另有一番天地,意指美好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挚(约1290-1370),元代诗人,号竹溪,生于江苏,后迁居至浙江。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常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游茅山五首》是卢挚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他游览茅山时,诗中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美丽,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茅山五首 其三》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内心感受的诗作。诗的开头“竹杪飞亭枕石泉”,用“飞亭”与“石泉”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茅山的秀美环境。亭子在竹林深处,给人一种隐秘而静谧的感觉,仿佛是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之地。

“松坛香雾散茶烟”一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松树的香气与茶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温馨的氛围。此时,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茶香与松香,令人心旷神怡。

“鸟声记得夜来雨”,是从自然界中引出的感悟,鸟叫声似乎在回忆昨夜的雨声,表现了对自然细致入微的感知与思考。最后一句“鹿梦惊回别有天”,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感受升华,梦中的鹿被惊醒,仿佛回到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境界,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在喧嚣尘世中寻求内心平和的情感,极具诗意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杪飞亭枕石泉:描绘竹林尽头的亭子,依偎在清澈的石泉旁,展现出一种幽静的自然环境。
  2. 松坛香雾散茶烟:在松树环绕的坛子上,香雾缭绕,茶香四溢,表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
  3. 鸟声记得夜来雨:鸟儿的鸣叫仿佛在回忆昨夜的雨声,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4. 鹿梦惊回别有天:在梦中被惊醒的鹿,仿佛回到了一个不同的美好世界,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茶香比作雾,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 拟人:鸟声“记得”雨声,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追求宁静、隐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元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雅与高洁。
  • :代表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 :象征坚韧与长寿。
  • :代表生命与灵动。
  • :象征自由与灵性。
  • 鹿:象征理想与梦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杪”指的是: A. 竹林的尽头
    B. 竹子的根部
    C. 竹子的高处
    D. 竹林的中间

  2. “鹿梦惊回别有天”中的“别有天”指的是: A. 另一个地方
    B. 另一个梦境
    C. 另一个世界
    D. 另一个时间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卢挚的这首诗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整体的意境营造。两者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风格各异。卢挚的语言清新,意象丰富,而王维则更加含蓄,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卢挚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归故林后寄二三知己 怀刘得仁 秋末江行 赠方干 偶作 送人征蛮 上卢少卿觅千文 山中作 和杨使君游赤松山 寄韩团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入字旁的字 古肥今瘠 片字旁的字 丿字旁的字 西字头的字 通文达理 熟魏生张 论量 悻悻 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假金方用真金镀 晏开之警 兴妖作乱 爻字旁的字 安抚 机灵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