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林琴南敬师

《林琴南敬师》

时间: 2025-05-07 18:14:56

林琴南敬师

诗句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14:56

原文展示:

诗词的原文内容: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白话文翻译:

在闽县,林琴南在六七岁时,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连米饭都无法做。林琴南得知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满米,背着送给老师。老师非常生气,指责他是偷窃,拒绝接受。林琴南回家告诉母亲,母亲笑着说:“如果心里真是善良,这怎么能算是修身的礼节呢?”于是她叫人准备,一次性送了一石米给老师,老师这才收下。

注释:

字词注释:

  1. 孝廉:指孝顺和有德行的人。
  2. :疏解、解决。
  3. :做饭。
  4. :拒绝。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林琴南幼年时的孝敬之心与礼仪。古代重视师生关系,尊师重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不详,属于清代作品。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士人地位普遍受到重视。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一个孝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对教育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师道的崇尚。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林琴南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师长的尊重与感恩。故事情节简单,却饱含深意。林琴南虽然年幼,却已明白师者的不易,愿意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他用袜子装米的举动,尽管被老师误解,却显示出他纯真善良的本性。这种奉献精神在当时乃至现在都值得赞扬。母亲的理解与支持,更加深了这种师生情谊的美好。整首诗传递出浓厚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对师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介绍林琴南的身份、年龄及学习背景。
  • “师贫甚,炊不得米。”:揭示老师的贫困,显示了教育环境的艰苦。
  • “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林琴南得知后急忙回家,体现了他对老师的关心。
  •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老师误解了他的好意,显示了师生之间的误会。
  •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母亲的开导,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
  • “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母亲的行动,最终使老师接受了米,体现了对老师的真正尊重。

修辞手法:

  • 对比:林琴南的善良与老师的误解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故事的冲突感。
  • 象征:米象征着对知识的尊重与对师道的崇敬。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关怀和对老师的支持。
  • 袜子:体现了林琴南的幼稚与真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林琴南多大时跟随老师读书?

    • A. 五岁
    • B. 六七岁
    • C. 八岁
  2. 林琴南用什么装米送给老师?

    • A. 袋子
    • B. 袜子
    • C. 碗
  3. 林琴南的母亲是如何看待他的行为的?

    • A. 生气
    • B. 赞赏
    • C. 笑着开导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师说》 by 韩愈:同样强调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两首诗虽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文学》

相关查询

鹧鸪天 鹧鸪天 其二 鹧鸪天 其六 鹧鸪天 江中望九华山 鹧鸪天•叹 鹧鸪天 甲辰秋,舟次全州,寄怀李凝仙姊 鹧鸪天 镇虏台宴诸将 鹧鸪天 泪 鹧鸪天 其二 鹧鸪天·客中春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一毫不取 今来 切磋琢磨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神施鬼设 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磨砻底厉 二字旁的字 包含耽的词语有哪些 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工字旁的字 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丹霄 私分 佪挠 尸字头的字 四字头的字 釆字旁的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