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3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32:40
北寺
苏轼
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
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
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
这座寺庙在唐初就已经存在,但在动乱之后不再留有碑文。因为害怕虎狼而早早关门,村子里也没有粮食可供取用。山泉自然流入瓮中,野生的桂花却难以用于烹饪。即使美味的食物再好,也无法持久享用,应该先学会忍受饥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和书信等多种文体,以豪放、洒脱著称,常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北寺》写于诗人经历政治风波之后,反映了他在动乱后的思考与感慨。诗中寄托了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不安。
《北寺》通过描写一座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消逝的寺庙,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篇提到“唐初传有此”,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历史的背景,展现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在“乱后不留碑”中,诗人通过碑文的缺失,暗示着历史的破碎与人类记忆的遗忘。
接下来的“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现出生存的艰难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人用“虎”象征外界的危险,暗示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无村得米迟”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窘迫。这种对生存状态的直面,显示出诗人强烈的现实意识。
诗后两句“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则在自然与人之间构建了一个对比,一方面是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是对物质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深刻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认知,强调了生命中的坚持与忍耐。整首诗在忧伤中透露出一种哲理,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无奈与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动荡时代中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呼唤人们要学会忍耐生活的苦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虎”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