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7:26
和陶杂诗十一首
相如偶一官,嗤鄙蜀父老。
不记犊鼻时,涤器混佣保。
著书曾几何,渴肺灰土燥。
琴台有遗魄,笑我归不早。
作书遗故人,皎皎我怀抱。
余生幸无愧,可与君平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开头提到相如偶然做官,也许是对蜀地父老的不屑一顾。接着提到不再记得小时候的纯真,生活中充满了琐碎的事物。著书的次数不多,常常让人感到心中焦灼。琴台上似乎还留有古人的灵魂,让我不禁感叹自己归来的太晚。写信给故友,内心的情感是如此明亮而清晰。余生虽短,却无愧于心,能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畅谈。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深得人心。
这首诗是在苏轼遭遇政治挫折、被贬谪的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
《和陶杂诗十一首》是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对过往的沉思和对友人的怀念之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岁月的追忆。
诗中提到的“相如”与“蜀父老”,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借鉴,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诗人在回首往事时,感慨岁月的无情,曾经的美好似乎已被生活的琐碎所掩盖。而琴台的遗魄,更是彰显出文化的延续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情感上,诗人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的思考,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诗的最后一句“余生幸无愧,可与君平道”,更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坦荡与坚守,尽管身处逆境,仍然无怨无悔,勇敢面对人生。
整首诗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无怨无悔的生活态度,尽管遭遇挫折,仍然保持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苏轼提到的“相如”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司马光
B. 司马相如
C. 司马迁
D. 司马炎
诗中提到的“琴台”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文化与艺术
C. 自然风光
D. 家庭生活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什么?
A. 后悔
B. 无愧于心
C. 忧虑
D. 消极
答案:1.B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