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5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7:54
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书。
自誇足膂力,能骑生马驹。
一朝被马踏,唇裂版齿无。
壮心不肯已,欲得东擒胡。
第一年建巳月,郎中有个焦校书。
他自夸有力气,能骑活马驹。
一天被马踩了,嘴唇裂了,牙齿全无。
他心中壮志未已,想要向东去捕捉胡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关切,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戏赠友二首 其一》写于杜甫的流亡生涯中,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民众疾苦。诗中虽以戏谑的方式描写焦校书的遭遇,但实际上反映了杜甫对英雄气概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这首诗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开头以时间和人物入手,设置了一种轻松的叙述口吻。焦校书自夸其能,似乎有着不凡的能力和志向,然而一朝被马踏,便显露出人生的无常与脆弱。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表现出焦校书虽有壮志,但却因意外受伤而无法施展。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生命运的无常,更折射出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对友人的关心。
“壮心不肯已,欲得东擒胡”一句,展现出一种执着的精神,虽然受伤,但仍然不屈不挠,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精神在动荡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诗人通过对焦校书的描写,将个人的遭遇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传达出一种不屈的斗志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围绕着勇气与命运的主题展开,展现了个体在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既有对现实无奈的感叹,也有对理想的追求。
"焦校书"是指谁?
诗中提到的“壮心不肯已”表达了什么情感?
“被马踏”代表了什么?
答案:
对比杜甫和李白的诗作,两位诗人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杜甫的作品更注重社会现实,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杜甫在《戏赠友二首 其一》中通过焦校书的遭遇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而李白在《将进酒》中则展现了豪放不羁的精神,表现出对人生的洒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