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7:2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7:23:05
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
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
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
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洛阳曾经沦陷,胡人的马踏入了潼关。
天子刚开始感到愁苦,百姓的脸上都显得悲惨的分别。
清脆的笳声离开了宫阙,华丽的车盖驶出了关山。
老百姓依然流泪,龙髯(指皇帝)幸好还能再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其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主义思想而闻名,诗风多样,情感深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洛阳沦陷,国家动荡,诗人深感国家的悲哀与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及对天子的忧虑。
《洛阳》是杜甫在国家动乱时写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洛阳沦陷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诗歌开篇即提到洛阳的沦陷,唤起读者对往昔繁华的追忆,随后“胡马犯潼关”则直接呈现出敌人入侵的紧迫感,带来一种无奈与悲哀的情绪。
接下来的“天子初愁思”,不仅表达了皇帝的忧虑,也反映了国家动荡带来的不安。此时百姓“惨别颜”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楚与离愁,情感真实而又沉重。
“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则通过音乐与车盖的意象,暗示了军事行动的展开,国家的安宁已不复存在,诗人在此处充满了无奈与悲伤。“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则将目光转向了老百姓的无助与对未来的渴望,“龙髯”不仅是对天子的尊称,更是希望与信任的象征。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间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对人民的关怀,展现出杜甫作为“诗圣”的伟大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国家沦陷、百姓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故国、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忧虑。诗人以个人情感映射时代变迁,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洛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繁华的都城
B. 动荡的战争
C. 诗人的故乡
D. 以上皆是
“胡马犯潼关”中“胡马”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马?
A. 汉族
B. 唐族
C. 北方民族
D. 南方民族
诗中“清笳去宫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离愁
C. 愤怒
D. 忧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