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云际寺,诸僧皆出,因过田家

《游云际寺,诸僧皆出,因过田家》

时间: 2025-05-03 21:32:30

诗句

游遍诸峰欲晚霞,倦投野寺觅煎茶。

更无一个残僧在,归路却投田舍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32:30

游云际寺,诸僧皆出,因过田家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游遍诸峰欲晚霞,
倦投野寺觅煎茶。
更无一个残僧在,
归路却投田舍家。

白话文翻译:

游历了各个山峰,正值晚霞时分,
疲倦了,便在野外的寺庙中寻找煮茶的人。
更没有一个残余的僧人留在寺中,
回家的路上却意外地经过了田舍。

注释:

  • 游遍:游览遍历。
  • 诸峰:众多的山峰。
  • :疲倦,疲乏。
  • 残僧:剩下的僧人。
  • 田舍:农田中的住宅,田家。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游遍诸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于诗、词、文,尤其以自然诗和田园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游览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正值晚霞时分,诗人倦怠于游览,寻求片刻的休息,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云际寺,诸僧皆出,因过田家》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人文的诗。诗人在游历途中,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孤独的情感。开头两句“游遍诸峰欲晚霞,倦投野寺觅煎茶”,展现了诗人游览的疲惫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而“更无一个残僧在”则表达了他在宁静的寺庙中感受到的孤独,显示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最后一句“归路却投田舍家”则带有一丝温暖,暗示在孤独与疲惫之中,田舍的归属感依然存在。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体现了他向往宁静、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游遍诸峰欲晚霞”:诗人在游历众多山峰之后,正欣赏晚霞,传达了一种游览的乐趣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 “倦投野寺觅煎茶”:诗人感到疲倦,决定在一座偏僻的寺庙中休息并品茶,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更无一个残僧在”:寺庙中无人,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 “归路却投田舍家”:回家的路上经过田舍,带来了一种温暖和归属感。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前半部分描绘了游览的疲惫和孤寂,后半部分则通过回归田舍展现了归属感和温暖,形成鲜明对比。
    • 采用了意象的对比,山峰的壮丽与寺庙的静谧、孤独与归属感之间的对照,使诗歌情感更加丰富。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孤独感与归属感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宁静生活时所面临的内心挣扎。

意象分析:

  • 山峰:象征自由与壮丽的人生旅程。
  • 野寺:代表宁静与隐居的生活。
  • 田舍:象征归属和温暖的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游历了多少个山峰?

    • A. 一座
    • B. 多座
    • C. 两座
    • D. 三座
  2. 诗中提到的“残僧”指的是?

    • A. 住在寺庙中的僧人
    • B. 离开的僧人
    • C. 老僧人
    • D. 幼僧人
  3. 归路上,诗人经过了哪个地方?

    • A. 野寺
    • B. 田舍
    • C. 山顶
    • D. 村庄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诗人对亲情的思念,与杨万里在自然中所感受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全集》
  • 《宋代诗词简明读本》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江红 吊仁和沈孝女刲股殒命 苏幕遮 夫子新安归云:郡女王叶奉亲甘旨,夫客死粤西,讣至,屏食而绝 蝶恋花 如梦令 寄夫 北山篇 归韶峒山中 鹧鸪返照 风门仙迹 百丈飞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冤虐 頁字旁的字 户字头的字 劘逼 老挝 三媒六证 排兵布阵 起死人,肉白骨 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离疏释蹻 血泣 沧海一鳞 飠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耳字旁的字 包含腮的词语有哪些 见怪非怪,其怪自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