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9:52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作者:苏轼 〔宋代〕
陶令思归久未成,
远公不出但闻名。
山中只有苍髯叟,
数里萧萧管送迎。
千株玉槊搀云立,
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
结为三友冷相看。
东麓云根露角牙,
细泉幽咽走金沙。
不堪土肉埋山骨,
未放苍龙浴渥洼。
食罢茶瓯未要深,
清风一榻抵千金。
腹摇鼻息庭花落,
还尽平生未足心。
日射回廊午枕明,
水沉销尽碧烟横。
山人睡觉无人见,
只有飞蚊绕鬓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陶渊明渴望回归家乡,却迟迟未能实现;远公隐居在山中,虽不出门,但他的名声远播。山中只有一位白胡子老者,几里之外的管乐声送来迎接。千株如玉的竹子屹立在云中,一穗如珠的穗子在寒镜中轻落。哪里有霜眉碧眼的客人,相对而坐,冷冷清清,似乎成为了三位朋友。东边的山麓,云根露出角牙,细细的泉水幽幽地流淌,仿佛在奔跑着金沙。实在不忍心将肉体埋在山中,未曾让苍龙在渥洼中洗浴。吃过饭,茶碗不需要太深,清风轻拂,仿佛价值千金。腹部摇晃着,鼻息声中,庭前花瓣纷纷落下,心中却仍然感到不够。日光照射在回廊,午后的枕边光明,水面沉静,碧烟飘荡。山中的人睡觉,没人见,只有飞蚊绕着鬓发鸣叫。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极高的成就,尤其以诗词闻名。苏轼的诗歌风格豪放、清新,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他常常感到孤独与无奈,渴望归隐于山水之间,享受宁静的生活。诗中反映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自然的赞美。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绘了山中隐士的生活状态,抒发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开篇提到陶渊明,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己处境的反思。通过远公与苍髯叟的描绘,展现了山中宁静的氛围。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中对自然的描绘生动而细腻,“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展现了诗人对山川景色的热爱,充满了诗意的美感。同时,诗人通过“何处霜眉碧眼客”引出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高洁的情谊。后半部分更是将内心的感受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展现了苏轼对清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诗的最后,诗人以“山人睡觉无人见”结束,强调了隐士生活的孤独与宁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归隐、友谊和生命的思考,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流露出对人生的哲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隐士是指哪位?
诗中“千株玉槊”比喻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