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0:17
兴善寺贝多树
作者:张乔〔唐代〕
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
得子从西国,成阴见昔朝。
势随双刹直,寒出四墙遥。
带月啼春鸟,连空噪暝蜩。
远根穿古井,高顶起凉飙。
影动悬灯夜,声繁过雨朝。
静迟松桂老,坚任雪霜凋。
永共终南在,应随劫火烧。
这棵贝多树还应该长得更高,刚刚可以拂动丹青的天空。
它是从西方传来的,成为阴凉的树影,见证了往昔的辉煌。
树势如双塔般直立,寒气从四周墙外飘来。
春天的鸟儿在月光下啼叫,夜晚的蝉声与空中相连。
树根深入古井,树顶高耸起凉爽的微风。
在夜晚,树影摇摆,灯光闪烁;在晨雨后,声音繁杂。
松树和桂花静静地老去,任凭雪霜的侵袭。
它们与终南山永远相伴,哪怕遭遇劫火也不会消亡。
张乔,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以自然、人生哲理为题材。他的诗风清新脱俗,融合了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
《兴善寺贝多树》写于唐代的兴善寺,作者目睹了寺内的贝多树,结合个人的思考与感受,表达了对生命延续与自然变化的感悟。
《兴善寺贝多树》是一首以寺院中的贝多树为主题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开篇即用“毫末长”描绘树木的成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随着树木的成长,作者联想到它所见证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如“带月啼春鸟”和“远根穿古井”,展现了树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尤其是“影动悬灯夜,声繁过雨朝”,通过灯光与声音的对比,将夜晚的静谧与晨曦的生机呈现得淋漓尽致,突显了自然的多样性。
最后两句,树木与终南山相伴,表达了作者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强调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哪怕遭遇劫火,仍然会存在于世。这种对生命力的赞美,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深意。
整首诗通过对树木的描写,表达了生命的延续、坚韧和对历史的思考。它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
诗中提到的“丹霄”指的是什么?
“影动悬灯夜”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诗中提到的“终南”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