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0:41
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曾问鞠穷目眢井,为焚安息坐胡床。千山从此俱蒙润,一线才通未可量。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凉的山中夜景:竹龙在山间转动,饮水的声音伴随着漫长的夜晚。诗人曾经询问过那些目光炯炯的人,关于井水的寒冷与清澈,心中渴望能够在这清凉的地方安静坐着。自此之后,千山万岭都沐浴在滋润之中,这样的清凉是无法用常规来衡量的。即便是炎热的六月,依然没有暑气,谁又知道世间还有如此清凉的地方呢?
作者介绍:朱翌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风格多样,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擅长描绘山水。
创作背景:这首诗产生于一个安静的山间夜晚,诗人身处幽静的环境,感受到大自然的清凉,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人以竹龙、寒水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宁静而清凉的山中场景。诗中的“竹龙衔尾”不仅形象生动,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和谐。通过“饮足寒清滴夜长”,诗人传达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凉,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
“曾问鞠穷目眢井”一句则暗示了诗人与隐士的交流,表现出对智慧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人以“胡床”作为安息之所,带有一种自在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千山从此俱蒙润”,则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滋润,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则是对现实的反思,揭示了在众人忙碌追求物质生活时,仍然存在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清凉和宁静。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清凉生活的渴望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自然的清凉展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间喧嚣的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竹龙衔尾”描绘的是什么意象?
“胡床”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六月炎”与“清凉”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