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0:04
泛东氿游张公洞
作者: 程之鵔 〔清代〕
破曙凌苍烟,片帆东氿指。
蒲苇散凫鹥,蓼蘋跳倏鲤。
五云擅荆南,罨画茶烟起。
行行日卓午,循麓蜀山抵。
瓮牖丁山来,车载捣泥紫。
湖汊取次到,舍舟岩壑里。
孤杖众同行,披莽临山趾。
先从后洞窥,小口磬同拟。
延步几逡巡,冷风洞中起。
鲫背闻滑油,窄不易容跬。
前洞旋复登,敞深一门启。
琪林树蔽亏,层叠石磈礌。
雾气洞底横,一白浑疑水。
瞪睇下层崖,玉柱排银齿。
跫然石燕飞,扑漉翻不已。
石床辨模糊,石灶火熄矣。
石髓滴琤琤,天然乳结蕊。
须臾迫日暮,亟欲回仙履。
尚有后客来,相待同徙倚。
从来神仙窟,往往足至理。
豹变难窥全,管见讵测蠡。
留取待芳春,恣游穷复始。
晨曦破晓,苍烟轻罩,片帆指向东氿。
蒲苇中,野鸭飞散,蓼草间,鲤鱼跃动。
五云在荆南飘荡,茶烟缭绕升起。
走走停停,正午阳光高悬,沿着蜀山的山麓而上。
从瓮牖传来丁山的风声,车上装着捣制的紫泥。
一路行来,湖汊相接,停舟在岩壑之间。
我独自一人,众人同行,披荆斩棘走到山脚。
先从后洞窥视,小洞口如磬音般相互呼应。
缓缓步行,洞中冷风袭来。
鲫鱼背上涂着滑油,狭窄的空间难以容身。
前洞又回到,敞开一扇深门。
琪林树木遮蔽,层层叠叠的石头如砾。
雾气在洞底弥漫,白色的雾浑浊如水。
凝视下层崖,玉柱如银齿般排列。
石燕在飞翔,扑翅声不断。
石床模糊不清,石灶上火熄灭已久。
石髓滴落声琤琤,天然的乳状物结成蕊。
转眼间日落将至,急切想要回去。
还有后来的客人,互相依靠共聚。
自古以来神仙居所,往往是智慧的源泉。
豹变难以完全窥见,管中窥豹又怎能准确?
留待春暖花开时,再尽情游玩。
作者介绍:程之鵔,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东氿的美丽风景以及张公洞的奇特,反映了作者对山水的向往与游历的乐趣,体现了道教文化中追求自然、隐逸的思想。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东氿的自然美和张公洞的神秘感。开篇描绘晨曦之美,轻烟袅袅,片帆点点,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湖面图景。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湖中动植物的生活,渲染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随着诗的推进,作者进入张公洞,洞中的景象如梦如幻,充满了神秘色彩。雾气弥漫,石柱如玉,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此时的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最后,诗人反思了对神仙洞府的向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借用豹变的典故,表明智慧的有限性。整首诗以自然为主线,融合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性和智慧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苍烟”指的是什么?
A. 清晨的雾气
B. 夕阳的余晖
C. 烟雾缭绕的溪流
D. 繁星点点的夜空
“鲫背闻滑油”这句中,鲫鱼的背上涂着什么?
A. 水草
B. 滑油
C. 泥沙
D. 蛤蜊
诗中提到的“豹变”是用来比喻什么?
A. 大自然的变化
B. 人生的无常
C. 智慧的有限性
D. 隐秘的真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程之鵔的这首诗与王维的《终南山》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的不同风格与情感表达。王维的诗歌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而程之鵔则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