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4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41:02
夜寻僧不遇(一作夜寻僧,僧游山未归)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经过几次歇息,穿越了烟雾缭绕的水域,渐渐感觉自己不再处于尘世之中。 泉水的声音传入秋天的寺庙,月光洒满了寒冷的山峦。 石板路上积了几层雪,竹林中的僧房依然紧闭。 不知道那位在双树下的客人,现在何处与云朵一同悠闲。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寻找僧人不遇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情感。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夜晚寻找僧人交流心得,却未能相遇,从而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这首诗以夜晚寻找僧人不遇为线索,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中“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一句,表达了诗人通过几次歇息,穿越烟雾缭绕的水域,逐渐远离尘世的感觉。“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则进一步通过泉声和月色,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最后两句“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通过夜晚寻找僧人不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
诗中“数歇度烟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厌倦 B. 对自然的喜爱 C. 对隐逸的向往 D. 对僧人的思念
“月色遍寒山”中的“遍”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诗中“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尘世的厌倦 B. 对自然的喜爱 C. 对隐逸的向往 D. 对僧人的思念
答案:1. C 2. B 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