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答扬州刘原甫

《答扬州刘原甫》

时间: 2025-05-04 01:58:17

诗句

少食苦不足,一官聊自谋。

为生晚更拙,怀禄尚迟留。

黾勉讵有补,强颜包众羞。

谓我古人风,知君以相优。

君实高世才,主思正绸缪。

哿矣哀此民,华簪宁易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8:17

原文展示:

少食苦不足,一官聊自谋。
为生晚更拙,怀禄尚迟留。
黾勉讵有补,强颜包众羞。
谓我古人风,知君以相优。
君实高世才,主思正绸缪。
哿矣哀此民,华簪宁易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与仕途上的一种无奈和艰辛。他苦于生活的拮据,虽然身处一官之职,却也只能勉强自谋生计。年纪渐长,能力却愈加平庸,心中对前途的期许也显得遥遥无期。即便努力奋发,仍然无法弥补内心的羞愧。与古人相比,他自认为没有风范,反而更加珍惜与朋友的交往。朋友才华出众,心思缜密,对未来的规划更为周到。面对百姓的艰难生活,诗人感到无比悲哀,权势和荣华的获得并非易事。

注释:

  • 少食苦不足:少吃苦,不算什么。
  • 一官聊自谋:身为一官,勉强自谋生计。
  • 为生晚更拙:为了生存,年纪大了能力反而更拙。
  • 怀禄尚迟留:心中怀有美好的愿望,但却迟迟得不到实现。
  • 黾勉讵有补:再怎么努力,似乎也无济于事。
  • 强颜包众羞:强颜欢笑,掩饰内心的羞愧。
  • 谓我古人风:自以为没有古人风范。
  • 知君以相优:知道你对我有优待之情。
  • 君实高世才:你确实才华出众,能为世所重视。
  • 主思正绸缪:你心思周全,规划得当。
  • 哿矣哀此民:哀叹这百姓的苦难。
  • 华簪宁易投:荣华富贵并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推行变法,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民生的改善,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任职时,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些感受与困惑。正值北宋时期,国家需要变革,民众生活困苦,而作为官员的他内心充满了责任感与无奈。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答扬州刘原甫》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官员在面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时的复杂心理。诗中采用了对比手法,既有对自身境遇的反省,也有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少食苦不足”与“君实高世才”的对比,王安石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自责和对友人成功的羡慕。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个人的孤独感,也透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诗中提到“哿矣哀此民”,这句话更是点出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心痛,反映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最后一句“华簪宁易投”,则传达了对荣华富贵之路的深思与感慨,表达了王安石对仕途与人生的理解。整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细腻,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食苦不足:指生活中小的苦难,诗人对此并不在意。
  • 一官聊自谋:身为官员,却只能靠自己谋生。
  • 为生晚更拙:年纪增大,能力却更加不足。
  • 怀禄尚迟留: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却遥遥无期。
  • 黾勉讵有补:努力似乎无济于事。
  • 强颜包众羞:表面强颜欢笑,内心却感到羞愧。
  • 谓我古人风:自认没有古人的风范。
  • 知君以相优:感激朋友的关心与支持。
  • 君实高世才:朋友确实才华出众,值得重视。
  • 主思正绸缪:朋友的思考与规划非常周全。
  • 哿矣哀此民:感叹百姓的艰难生活。
  • 华簪宁易投:权力与地位的取得并非易事。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自身的平庸与朋友的才华,突出内心的自卑。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情感的共鸣。
  • 排比:诗中多处使用排比,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凝练有力。

主题思想:

全诗展现了王安石在面对个人困境与世事纷扰时的无奈和反思,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不足的自责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呼应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食”:代表生活的艰辛。
  • “官”:象征着权力与社会地位。
  • “华簪”:代表荣华富贵,反映出对权势的渴望及其难以获得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君”指的是谁? a) 自己
    b) 朋友
    c) 古人

  2. 诗中“哿矣哀此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哀
    c) 愤怒

  3. 诗人对自身能力的态度是怎样的? a) 骄傲
    b) 自责
    c) 满意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答扬州刘原甫》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而杜甫则更多地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差异,却都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无闷 无闷·催雪 卜算子慢 和耆卿韵 卜算子慢·畿辅先哲祠看残花,用张子野韵 卜算子慢 五人墓,和谢椒石观察韵 卜算子慢 春夜月下寄杭州故人 卜算子慢·别意 卜算子慢 得客中信 卜算子慢 卜算子慢·闻汪又登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押座文 国家机关 口字旁的字 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耆的词语有哪些 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鬯字旁的字 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合城 去危就安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黜昏启圣 左搘右捂 见字旁的字 谈今说古 眉来眼去 田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