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5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8:17
少食苦不足,一官聊自谋。
为生晚更拙,怀禄尚迟留。
黾勉讵有补,强颜包众羞。
谓我古人风,知君以相优。
君实高世才,主思正绸缪。
哿矣哀此民,华簪宁易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与仕途上的一种无奈和艰辛。他苦于生活的拮据,虽然身处一官之职,却也只能勉强自谋生计。年纪渐长,能力却愈加平庸,心中对前途的期许也显得遥遥无期。即便努力奋发,仍然无法弥补内心的羞愧。与古人相比,他自认为没有风范,反而更加珍惜与朋友的交往。朋友才华出众,心思缜密,对未来的规划更为周到。面对百姓的艰难生活,诗人感到无比悲哀,权势和荣华的获得并非易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推行变法,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民生的改善,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情。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任职时,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些感受与困惑。正值北宋时期,国家需要变革,民众生活困苦,而作为官员的他内心充满了责任感与无奈。
王安石的《答扬州刘原甫》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官员在面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时的复杂心理。诗中采用了对比手法,既有对自身境遇的反省,也有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少食苦不足”与“君实高世才”的对比,王安石表达了对自身能力的自责和对友人成功的羡慕。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个人的孤独感,也透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诗中提到“哿矣哀此民”,这句话更是点出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心痛,反映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最后一句“华簪宁易投”,则传达了对荣华富贵之路的深思与感慨,表达了王安石对仕途与人生的理解。整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细腻,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读来令人深思。
全诗展现了王安石在面对个人困境与世事纷扰时的无奈和反思,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不足的自责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呼应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君”指的是谁?
a) 自己
b) 朋友
c) 古人
诗中“哿矣哀此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哀
c) 愤怒
诗人对自身能力的态度是怎样的?
a) 骄傲
b) 自责
c) 满意
答案:1. b 2. b 3. b
王安石的《答扬州刘原甫》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个人的无奈,而杜甫则更多地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差异,却都体现了深厚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