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5:5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56:19
明时巧言士,乱世佞幸郎。
佞幸惟苟且,巧言颇包藏。
为恶虽不同,同归於覆亡。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些口才出众的人;在乱世中,则是那些趋炎附势的人。
趋炎附势者只知道苟且偷生,口才出众的人则往往心怀鬼胎。
尽管做坏事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将走向灭亡。
王禹偁(约1048-1119),字师道,号天池,宋代诗人、词人及书法家,生于北宋时期。他以诗词和文章见称,尤其擅长律诗,风格清新而又富有哲理,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
《为恶》创作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背景下,王禹偁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中揭示了口才与权力的关系,讽刺了那些在明争暗斗中迎合权势者的“佞幸郎”,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
《为恶》是王禹偁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诗中以“明时”和“乱世”两种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诗的开头通过“巧言士”和“佞幸郎”两类人物的对比,揭示了在明朝的士人生活中,口才与权谋的关系。巧言之士在明时受到重用,而在动荡的乱世中,趋炎附势者则生存得更好,反映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
接着,诗人指出“佞幸惟苟且”,这揭示出趋附权贵者的卑微与无奈。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原则,迎合权势。相对而言,口才出众的人则可能隐藏更深的阴谋,因此“巧言颇包藏”。这种对比不仅显示了人性之间的矛盾,也让人反思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生存的智慧与道德的选择。
最后一句“为恶虽不同,同归於覆亡”,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强调了无论手段如何,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毁灭。诗人以此告诫世人,贪图个人私利而忘却道德的人,终将受到历史的惩罚。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政治寓意和人性思考,值得后人反思。
整首诗揭示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性与道德的变化,批判那些为个人利益而放弃道德的人,警示人们在权力与利益面前要坚守原则,最终的恶果将会导致共同的毁灭。
《为恶》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禹偁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佞幸”指的是哪类人?
A. 有才华的人
B. 趋炎附势的人
C. 忠诚正直的人
D. 隐士
这首诗主要是批判什么?
A. 勇士
B. 口才
C. 佞幸者与做坏事的人
D. 诗人自身
王禹偁的《为恶》和杜甫的《兵车行》同样揭示了社会风气和人性的复杂。王禹偁通过对口才与权力的反思,探讨了生存与道德的关系,而杜甫则通过兵车的景象,表现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刻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