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斋中读书 其七

《斋中读书 其七》

时间: 2025-05-02 12:42:50

诗句

《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

鲁叟乃笔削,宝书肆旁搜。

晋《乘》楚《梼杌》,郑志亦见收。

斯为天子事,邦国合九州。

大书王正月,恐疑于孟陬。

胡氏逞私智,谓以夏冠周。

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

美恶同其辞,此言尤谬悠。

当其在讲幄,君臣意绸缪。

经义月经进,讽谏同转辀。

是时十将存,可复二帝仇。

奈何戒黩武,惟知安是偷。

得毋桧所荐,知己士当酬。

流传误后学,乖舛难悉纠。

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0

原文展示

斋中读书 其七 朱彝尊 〔清代〕

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 鲁叟乃笔削,宝书肆旁搜。 晋乘楚梼杌,郑志亦见收。 斯为天子事,邦国合九州。 大书王正月,恐疑于孟陬。 胡氏逞私智,谓以夏冠周。 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 美恶同其辞,此言尤谬悠。 当其在讲幄,君臣意绸缪。 经义月经进,讽谏同转辀。 是时十将存,可复二帝仇。 奈何戒黩武,惟知安是偷。 得毋桧所荐,知己士当酬。 流传误后学,乖舛难悉纠。 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

白话文翻译

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 诗的传承断绝,王者的足迹消失,但各国仍有自己的历史记载。

鲁叟乃笔削,宝书肆旁搜。 鲁国的学者修订历史,珍贵的书籍四处搜集。

晋乘楚梼杌,郑志亦见收。 晋国的历史、楚国的梼杌,郑国的志书也被收录。

斯为天子事,邦国合九州。 这些都是天子的事务,各邦国共同构成了九州。

大书王正月,恐疑于孟陬。 大书特书王者的正月,恐怕会引起对孟陬的怀疑。

胡氏逞私智,谓以夏冠周。 胡氏自作聪明,说夏朝的制度冠于周朝。

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 难道一个平民,能用斧钺威慑诸侯吗?

美恶同其辞,此言尤谬悠。 美恶不分,这样的言论尤其荒谬。

当其在讲幄,君臣意绸缪。 当他们在讲幄中讨论,君臣之间意气相投。

经义月经进,讽谏同转辀。 经义如同月经般不断进步,讽谏也如同车轮般转动。

是时十将存,可复二帝仇。 那时十位将领尚存,可以报二帝之仇。

奈何戒黩武,惟知安是偷。 为何要戒除武力,只知道偷安。

得毋桧所荐,知己士当酬。 难道是桧所推荐的人,知己之士应当回报。

流传误后学,乖舛难悉纠。 流传下来误导后学,错误难以全部纠正。

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 为何不废除那些书,叙述事情以左丘明为准。

注释

字词注释:

  • 王迹熄:指王者的足迹消失,即王权的衰落。
  • 笔削:修订、编纂。
  • 宝书:珍贵的书籍。
  • 梼杌:古代楚国的史书。
  • 孟陬:古代历法中的一个月份。
  • 斧钺:古代兵器,象征权力。
  • 讲幄:讲学的地方。
  • 绸缪:紧密相连。
  • 转辀:车轮转动,比喻不断进步。
  • 黩武:滥用武力。
  • 乖舛:错误。
  • 左丘:左丘明,春秋时期的历史学家。

典故解析:

  • 诗亡王迹熄:指《诗经》的传承断绝,王权的衰落。
  • 鲁叟乃笔削:指鲁国的学者修订历史。
  • 晋乘楚梼杌:指晋国的历史、楚国的梼杌被收录。
  • 大书王正月:指大书特书王者的正月。
  • 胡氏逞私智:指胡氏自作聪明。
  • 岂其一布衣:指一个平民。
  • 美恶同其辞:指美恶不分。
  • 当其在讲幄:指在讲学的地方。
  • 经义月经进:指经义不断进步。
  • 是时十将存:指那时十位将领尚存。
  • 奈何戒黩武:指为何要戒除武力。
  • 得毋桧所荐:指难道是桧所推荐的人。
  • 流传误后学:指流传下来误导后学。
  • 曷不废其书:指为何不废除那些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斋中读书》系列是他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朱彝尊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王权衰落、文化传承断绝的忧虑,以及对正确历史观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王权衰落、文化传承断绝的忧虑,以及对正确历史观的追求。诗中,朱彝尊通过对鲁国、晋国、楚国、郑国等历史记载的提及,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传承的必要性。同时,他对胡氏的批判,表达了对正确历史观的坚持。诗的结尾,他呼吁废除错误的历史书籍,以左丘明为准,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
    • 诗的传承断绝,王者的足迹消失,但各国仍有自己的历史记载。
  2. 鲁叟乃笔削,宝书肆旁搜。
    • 鲁国的学者修订历史,珍贵的书籍四处搜集。
  3. 晋乘楚梼杌,郑志亦见收。
    • 晋国的历史、楚国的梼杌,郑国的志书也被收录。
  4. 斯为天子事,邦国合九州。
    • 这些都是天子的事务,各邦国共同构成了九州。
  5. 大书王正月,恐疑于孟陬。
    • 大书特书王者的正月,恐怕会引起对孟陬的怀疑。
  6. 胡氏逞私智,谓以夏冠周。
    • 胡氏自作聪明,说夏朝的制度冠于周朝。
  7. 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
    • 难道一个平民,能用斧钺威慑诸侯吗?
  8. 美恶同其辞,此言尤谬悠。
    • 美恶不分,这样的言论尤其荒谬。
  9. 当其在讲幄,君臣意绸缪。
    • 当他们在讲幄中讨论,君臣之间意气相投。
  10. 经义月经进,讽谏同转辀。
    • 经义如同月经般不断进步,讽谏也如同车轮般转动。
  11. 是时十将存,可复二帝仇。
    • 那时十位将领尚存,可以报二帝之仇。
  12. 奈何戒黩武,惟知安是偷。
    • 为何要戒除武力,只知道偷安。
  13. 得毋桧所荐,知己士当酬。
    • 难道是桧所推荐的人,知己之士应当回报。
  14. 流传误后学,乖舛难悉纠。
    • 流传下来误导后学,错误难以全部纠正。
  15. 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
    • 为何不废除那些书,叙述事情以左丘明为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经义月经进”,将经义的进步比作月经的不断进步。
  • 对仗:如“诗亡王迹熄,百国有春秋”,通过对仗强调了诗的传承断绝和王权的衰落。
  • 反问:如“岂其一布衣,斧钺威诸侯”,通过反问强调了一个平民不可能用斧钺威慑诸侯。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王权衰落、文化传承断绝的忧虑,以及对正确历史观的追求。诗中通过对鲁国、晋国、楚国、郑国等历史记载的提及,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传承的必要性。同时,他对胡氏的批判,表达了对正确历史观的坚持。诗的结尾,他呼吁废除错误的历史书籍,以左丘明为准,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迹熄:王者的足迹消失,象征王权的衰落。
  • 春秋:各国的历史记载,象征历史的传承。
  • 笔削:修订历史,象征对历史的重视。
  • 宝书:珍贵的书籍,象征文化的传承。
  • 梼杌:古代楚国的史书,象征历史的记载。
  • 斧钺:古代兵器,象征权力。
  • 讲幄:讲学的地方,象征学术的交流。
  • 绸缪:紧密相连,象征君臣之间的紧密关系。
  • 转辀:车轮转动,象征不断进步。
  • 黩武:滥用武力,象征错误的政策。
  • 乖舛:错误,象征错误的传承。
  • 左丘:左丘明,象征正确的历史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鲁叟乃笔削”是指什么? A. 鲁国的学者修订历史 B. 鲁国的学者编写新书 C. 鲁国的学者搜集古书 D. 鲁国的学者教授学生

  2. 诗中提到的“胡氏逞私智”是指什么? A. 胡氏自作聪明 B. 胡氏编写历史 C. 胡氏搜集古书 D. 胡氏教授学生

  3. 诗中提到的“曷不废其书,述事准左丘”是指什么? A. 废除错误的历史书籍,以左丘明为准 B. 编写新的历史书籍,以左丘明为准 C. 搜集古书,以左丘明为准 D. 教授学生,以左丘明为准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史记》:司马迁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历史学影响深远。
  • 《春秋》:孔子著,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对后世历史学影响深远。

诗词对比:

  • 《史记》与《春秋》:两者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但体裁和风格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史记》:司马迁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春秋》:孔子著,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左传》: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云际峡中 禹庙 雨中用雪坡韵 与政仲山行见梅偶成并和其诗二首 余少日不能持养志气所暴多矣迩来方喜问学之 游九曲 用雪坡春色韵 用明叟韵并山行未成之意 饮乐屯庶侄家赋腊梅和陈简斋韵 一春屡有阳明之约雨辄尼之将旋幙侍外舅来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政化 依山傍水 改恶向善 歹字旁的字 風字旁的字 走之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永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重笨 扣心泣血 彑字旁的字 包含星的成语 踪由 两己 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上根大器 包含箫的词语有哪些 取瑟而歌 河伯从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