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2:3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2:33:57
两慰郁相望,东南百步场。
挥旗蒲柳市,伐鼓水云乡。
已作观鱼槛,仍开射鸭堂。
全家依画舫,极目乱红妆。
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
我来闲濯足,溪涨欲浮床。
泽国山围里,孤城水影傍。
欲知归路处,苇外听风樯。
两岸的柳树相对而望,东南方有一片百步的场地。
我在市场上挥舞着旗帜,敲打着鼓声迎接水边的乡村。
已经建成了观鱼的栏杆,依然开设着射鸭的场所。
全家人依偎在画舫上,极目远望那纷繁的红妆。
波光潋滟,细如丝线,雨点稀疏,落下时长长的。
我在这里闲适地洗脚,溪水上涨仿佛要漂浮我的床。
在这个被山水环绕的泽国之中,孤城的水影依偎着。
想要知道回家的路,就在芦苇外面听风吹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此诗作于苏轼流亡期间,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在困顿的生活中,他依然保持了对美的追求。
《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的诗作。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水乡风景:两岸的柳树相对,市场热闹,波光粼粼,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乡的美丽。挥旗的场景充满了动感,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此时,诗人并未沉浸于个人的忧愁,而是与家人共同享受着这份闲适与宁静。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归路的思考,诗人通过听风声来寻找回家的路,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渴望。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同时也隐含了对归属感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水乡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归属感的思念,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苏轼在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风景?
A. 山区
B. 水乡
C. 平原
D. 沙漠
诗中“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句子中“潋潋”是指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水波
D. 鸟鸣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寻找归路?
A. 问路
B. 听风樯
C. 看地图
D. 找人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苏轼的作品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家庭的温暖,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阔的自然景观。两种风格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追求。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与背景,提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