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9:50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
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
闻道逢春思濯锦,更须到处觅菟裘。
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偶然在郊野游玩了十天,实在不应回头厌倦这囚禁的生活。
只要让尘土驱赶着我的脚步,终究能将云山的美景尽情享受。
听说春天来临时想要去洗涤华美的衣裳,更应到处寻找菟裘(野蔷薇)。
我恨你不去东封顶,夜里看金轮从九幽之处升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慨与思考。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因政治原因遭贬,然而他总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时期,他在郊外游玩,体验自然,感受到自由的愉悦与对囚禁生活的不满。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通过苏轼在郊外的游览,展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开头提到“偶作郊原十日游”,表达了他在十日的游历中感受到的惬意与愉快,然而随即又提到“未应回首厌笼囚”,体现出他对被囚禁生活的厌倦。这种矛盾的情感贯穿全诗,突显了他在自由与束缚之间的挣扎。
“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描绘了他在探寻自然美景时的快乐与满足。尘土的意象既是世俗的象征,也暗含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随着春天的来临,“闻道逢春思濯锦”,这种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了他内心的积极向上。
最后一句“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则是对友人的呼唤与期望,表达了他对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热爱,反映出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递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恨君不上东封顶”中“东封顶”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菟裘”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