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3:09
永遇乐
五十劳生,紫髯霜换,白日驹过。
闭户推愁,缘崖避俗,壁角团蒲坐。
提壶人至,竹根同卧,醉帽尽从欹堕。
梦惊回,满身疏影,露滴月斜云破。
无人自酌,有邀皆去,我笑两翁多可。
忍冻吟诗,典衣沽酒,二子应嗤我。
两忘一笑,调同今古,谁道郢歌无和。
后之人,犹今视昔,有能继么。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在五十岁的人生阶段,面对生活的辛劳和岁月的流逝,心中感慨良多。紫发已变成白发,光阴如白驹过隙。闭门独坐,推开烦恼,逃避世俗的纷扰,独自坐在壁角编织蒲草。有人来提壶,竹根下共同安卧,醉意正浓,帽子也倾斜着掉落。梦中惊醒,身上满是疏影,露珠滴落,月光斜照,云朵散开。无人共饮,自酌独饮,别人邀我我都拒绝,笑言与两位老人共度此时。我忍受寒冷吟唱诗篇,典当衣物换酒,两个孩子恐怕会嘲笑我。我们彼此忘却烦恼,相视一笑,犹如古今交融,谁说郢歌就没有和声呢?后人看今朝,依然能体悟往昔,有谁能继承这份情感呢?
李弥逊,宋代词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词作多以抒情、写景为主,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永遇乐》创作于李弥逊人生的中晚期,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岁月流逝的思考在此时尤为明显。面对社会的纷扰和个人的孤独,他选择在自然中寻求慰藉,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永遇乐》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通过描绘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在五十岁时,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紫髯已变为霜白,时间的无情让他感受到岁月的流逝。诗中多次提到“闭户”、“避俗”等意象,显示出他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反思。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尤其是“提壶人至,竹根同卧”的描写,表现出他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情。
诗中还有“无人自酌,有邀皆去”的孤独感,展现了他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的状态,尽管别人可能会对他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但他对此却有着豁达的态度。尤其是“二子应嗤我”的自嘲,透露出一种无奈却又洒脱的情感。整首词在沉重的思考中又透出一丝轻松的幽默,使得情感更为丰富和复杂。
最后,诗人对未来的思考“后之人,犹今视昔,有能继么”,则引发了对文化传承的关切,流露出对人类情感与艺术的期望和担忧。这种深邃的哲理与细腻的情感交织,使得《永遇乐》成为一首动人心弦的佳作。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岁月流逝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与忧虑。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李弥逊是哪一代的词人?
“紫髯霜换”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二子应嗤我”,这表明了诗人对他人看法的态度是?
《永遇乐》与《水调歌头》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