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0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03:36
原文展示: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宋代〕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白话文翻译:
纸屏风、石枕、竹床,构成了一个清凉的午休环境。手中书卷读得疲倦,便随手抛开,进入长长的午梦。醒来时,独自一人轻轻地笑了,远处沧浪江上传来几声渔笛。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确(约1037-1093),字子正,号东山,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诗描绘了夏日午后的闲适生活,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蔡确在夏日午后,登高远眺,感受到自然的清凉与宁静,从而写下的诗篇。诗中通过描绘清凉的休憩环境和对午睡后的心情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午后宁静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夏日午后的宁静生活。首句通过“纸屏石枕竹方床”构建了一个清凉舒适的休憩环境,次句“手倦抛书午梦长”表达了午后读书后的疲倦和随之而来的长梦。后两句“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则描绘了醒来后的心情和对远处渔笛声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悠远,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夏日午后宁静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描绘清凉的休憩环境和午睡后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纸屏石枕竹方床”描绘了什么环境? A. 炎热的环境 B. 清凉的环境 C. 热闹的环境 答案:B
“睡起莞然成独笑”中的“莞然”是什么意思? A. 悲伤 B. 微笑 C. 愤怒 答案:B
诗中提到的“渔笛”象征着什么? A. 悲伤 B. 宁静 C. 热闹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写得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了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年二十许岁时,家苦贫,衣服稍敝。”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仕途廿载,官至丞相,后来天翻地覆,谪居此地,如同大梦一场。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表现得更加强烈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委婉抒发归隐之志,便是这首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