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5:23
再用治桥韵奉送毅夫按部将行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降羌当有甲齐山,
叛虏应无马量谷。
莫忧斗米千钱贵,
自可航河一苇足。
绣衣不但捕群偷,
赦书蠲租亡者复。
知君劳倦神亦充,
白发何妨面如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部将的鼓励和对战争的思考。前两句提到降服羌族的希望,以及叛乱者无法再横行霸道,接着指出虽然米价高昂,但只需一根苇席就能渡河,意在强调虽然物质匮乏,仍然可以找到解决之道。之后两句提到绣衣的角色不仅是猎捕叛徒,还能发放赦令,恢复亡者的土地,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最后两句关心部将的疲惫,强调即使面临白发,也应保持风采如玉。
晁补之,字叔明,号心斋,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吏。其作品以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著称。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面对外族侵扰与内乱之际,诗人以此诗送别即将出征的部将,寄托了对国家安宁的期望。
这首诗展现了晁补之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及对士人的关怀。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降羌”和“叛虏”的描写,表现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反映出诗人对战争局势的敏感与忧虑。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士人精神状态的关心,提醒他们在艰苦的战争中也要保持品质与风度。
诗中用“斗米千钱”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战时物资匮乏的现状,却又不失乐观,认为只需一苇,就可航河,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情感上深沉而不失豪迈,体现了诗人高昂的士气和对未来的信心。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求与对士人的鼓励,展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情怀。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对士人的鼓励
c)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b
“斗米千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战时的奢侈
b) 物价的昂贵
c) 对物质的无所谓
答案:b
“白发何妨面如玉”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年龄的无奈
b) 精神的坚韧
c) 对美的追求
答案:b
晁补之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国家动荡之际展现对士人和百姓的关怀与鼓励。杜甫更侧重于家国情怀中的忧伤,而晁补之则体现出更多的乐观与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