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2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24:28
叔季滔滔未见刚,每闻健论意差强。
向来曾劾灯笼锦,老去聊凝画戟香。
世运横流安所止,圣朝未舍岂容藏。
几回欲上铃斋谒,衰病无因可去乡。
叔季(指叔父)滔滔不见刚毅之气,每次听到健康的论调却感到意志薄弱。往日曾经劾责灯笼锦(指华丽的事物),如今年老只能凝视画戟的香气。时代变幻无常,究竟何处能得安宁?圣明的朝代未曾舍弃自己,岂能容忍隐藏?几次想要上铃斋拜访,却因衰老和病痛无缘回乡。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临川,晚号天池山人,宋代诗人,词人,政治家,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派著称。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社会时事为主,风格豪放,常带有对现实的思考。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势衰微、士人失意之际。作者借对林元质的送别之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遭遇的无奈。
这首诗在形式上严谨,内容上却蕴含着浓厚的感情。开头以“叔季滔滔未见刚”引出,表现对家族的担忧与失望,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曾劾灯笼锦”,暗示作者曾经对华丽事物的批判,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眼界与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开始关注内心的宁静。
诗的后半部分“世运横流安所止,圣朝未舍岂容藏”,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迷茫与不安,特别是对圣明朝代的期待与失落。最后一句“几回欲上铃斋谒,衰病无因可去乡”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病痛的折磨使得他无法实现这一愿望。
整首诗在情感上复杂而深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惘,充分展现了刘克庄的诗人情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失望与个人的无奈,反映了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苦闷与思考,展现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诗中提到的“叔季”指的是:
A. 兄弟
B. 叔父
C. 朋友
D. 同辈
“灯笼锦”在诗中象征:
A. 贫穷
B. 华丽与浮华
C. 自然景色
D. 人生理想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无法回乡?
A. 忙于工作
B. 受伤
C. 衰病
D. 旅行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理想,反映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向往。
杜甫的《春望》:则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沉重思考。
这两首诗与刘克庄的诗在主题上都有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前者更偏向于田园理想,后者则集中在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