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6:15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
美人如同皎洁的月亮,初见时虽被暮云遮蔽,反而更加显得妍丽动人。想来是没有怨恨,何必在意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她娇媚得让我只感到愁苦,等我下床时又感到懒惰,未曾开口就已喉头哽咽。几日不见,庭院中的红叶已落尽。今天强自置酒而起,问自己为何情绪波动,却只得一缕香雪般的感觉。为何散落花瓣却让我心病,维摩无疾却也无缘无故地低下头,黯然神伤,无法回答。唱一曲金缕歌声怨切,若能折下便折,且珍惜这年轻时的花开。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因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文章宗”。苏轼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三部乐》写于苏轼的晚年,时值他被贬黄州,生活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充满了对美人的思念与感慨,折射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三部乐》通过对美人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篇以“美人如月”引入,既形象又富有诗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通过“乍见掩暮云”,传达出一种初见时的怦然心动,而随之而来的情感却又因“阴晴圆缺”而变得复杂。诗中描绘的美人不仅是外表的美丽,更多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在后半部分,诗人对美人的思念愈发深切,却又因“数日不来”而感受到红叶落尽的无情,时间的流逝以及感情的变化让他倍感无奈。面对酒杯,诗人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沉重,问自己为何情绪波动,却只得一缕香雪般的无奈与惆怅。最后以“且惜取少年花发”结束,既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无常的无奈与感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美人如月”直接将美人与月亮相提并论,增强了意象的美感;“散花却病”则将情感的复杂性形象化。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美人和时光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惋惜与对爱情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词测试:
诗中“美人如月”是用来比喻什么?
诗人提到的“数日不来”暗示了什么?
“且惜取少年花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