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醉后寄山中友人

《醉后寄山中友人》

时间: 2025-07-28 17:21:55

诗句

昨日山家春酒浓,野人相劝久从容。

独忆卸冠眠细草,

不知谁送出深松。

都忘醉后逢廉度,不省归时见鲁恭。

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7:21:55

原文展示:

醉后寄山中友人 于鹄 〔唐代〕

昨日山家春酒浓,野人相劝久从容。 独忆卸冠眠细草,不知谁送出深松。 都忘醉后逢廉度,不省归时见鲁恭。 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

白话文翻译:

昨天在山中的家中,春酒香浓,山野之人相劝饮酒,态度从容。 独自回忆脱下帽子,躺在细草上入睡,不知是谁将我送出了深密的松林。 醉后遇见了廉度,却忘记了归家时见到鲁恭的情景。 即使是对知己,也嫌自己醉得太过分,路人们恐怕会嘲笑我行动迟缓。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家:指山中的家。
  • 野人:指山中的居民或隐士。
  •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自得。
  • 卸冠:脱下帽子,指放松自己。
  • 细草:细嫩的草。
  • 深松:茂密的松树林。
  • 廉度:可能指廉洁有度的人,具体人物不详。
  • 鲁恭:可能指某位历史人物,具体不详。
  • 酩酊:大醉的样子。
  • 龙钟:行动不便,老态龙钟的样子。

典故解析:

  • 廉度、鲁恭:这两个人名在诗中可能是虚指,用以表达诗人醉后的模糊记忆和身份的混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饮酒后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饮酒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诗中“独忆卸冠眠细草”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而“不知谁送出深松”则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超脱的氛围。后两句通过对醉后状态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俗的疏离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昨日山家春酒浓”,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以及饮酒的情景。
  • 第二句“野人相劝久从容”,描述了山中居民劝酒的情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第三句“独忆卸冠眠细草”,通过“卸冠”和“眠细草”两个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第四句“不知谁送出深松”,增添了诗意的神秘感,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 第五句“都忘醉后逢廉度”,表达了醉后的模糊记忆。
  • 第六句“不省归时见鲁恭”,继续描述醉后的状态,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第七句“知己尚嫌身酩酊”,表达了即使是对知己,也嫌自己醉得太过分。
  • 第八句“路人应恐笑龙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酩酊”比喻大醉的样子,“龙钟”比喻行动不便的样子。
  • 拟人:如“野人相劝”中的“相劝”赋予了野人以人的行为。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酒:象征着温暖和欢乐。
  • 细草:象征着柔软和舒适。
  • 深松:象征着神秘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独忆卸冠眠细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自然的恐惧

  2. 诗中“不知谁送出深松”增添了怎样的氛围? A. 神秘感 B. 欢乐感 C. 悲伤感 D. 紧张感

  3. 诗中“知己尚嫌身酩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醉态的自嘲 B. 对知己的感激 C. 对世俗的疏离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于鹄的《醉后寄山中友人》都描绘了山中的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宁静和超脱,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相关查询

寄题哲上人漫堂 晚秋风雨 午梦 六言四首 其二 长相思(五之一) 枕上 乙未元日 野兴 步虚 客多福院晨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齒字旁的字 焦卷 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儿字旁的字 邑字旁的字 熙国 宝盖头的字 盐户 抓权 出入人罪 神魂飘荡 以杙为楹 秕子 避世离俗 意兴盎然 隶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