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别齐太守

《别齐太守》

时间: 2025-05-02 08:01:32

诗句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

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1:32

原文展示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丛中的南楼里,春夜显得格外寒冷,仿佛回到了王屋山上的天坛。回到山中,不必担心没有明月相伴,但谁能与我一同彻夜观赏到天明呢?

注释

  • 花里南楼:指南楼周围花木繁盛,此处用以形容环境优美。
  • 王屋上天坛:王屋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天坛是其上的重要祭祀场所。
  • 归山不道无明月:归隐山林,自然有明月相伴,不必担心孤独。
  • 谁共相从到晓看: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陪伴自己彻夜观赏明月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伴的渴望。诗中通过对春夜、明月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夜的寒冷为背景,通过对王屋山天坛的联想,营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诗中的“归山不道无明月”一句,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隐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谁共相从到晓看”,则流露出诗人对友伴的渴望,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里南楼春夜寒:首句描绘了春夜的寒冷,以及南楼周围花木繁盛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2. 还如王屋上天坛:通过将南楼比作王屋山上的天坛,增强了诗中的超然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而遥远的地方。
  3. 归山不道无明月: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暗示了山中自然有明月相伴,不必担心孤独。
  4. 谁共相从到晓看:最后一句流露出诗人对友伴的渴望,希望有人能与自己一同彻夜观赏明月,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南楼比作王屋山上的天坛,增强了诗中的超然感。
  • 拟人:明月被赋予了陪伴的意象,使自然景物显得更加亲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夜、明月等意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以及对友伴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春夜寒: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 王屋上天坛:增强了诗中的超然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而遥远的地方。
  • 明月:被赋予了陪伴的意象,使自然景物显得更加亲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王屋上天坛”是指什么? A. 王屋山上的天坛 B. 南楼上的天坛 C. 其他地方的天坛

  2. 诗中的“归山不道无明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孤独的担忧 B.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C. 对友伴的渴望

  3. 诗中的“谁共相从到晓看”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希望有人陪伴观赏明月 B. 希望独自观赏明月 C. 希望观赏其他景物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静夜思》: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于鹄《别齐太守》: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于鹄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伴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相关查询

剔银灯 咏米家灯 剔银灯 其二 邓孝威、毛大可、吴庆伯、汪舟次、吴志伊、徐大文集邸中小饮 剔银灯 其一 寄祝德滋弟 剔银灯 和深中闺思韵 剔银灯 虫声 剔银灯•索粉 剔银灯 送春 剔银灯·校书 剔银灯·闻雁 剔银灯 咏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甘之如饴 丧哭 上映 巧偷豪夺 面字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包含脏的词语有哪些 企瞻 债帅 川字旁的字 神动色飞 残露 四点底的字 首尾相援 一字旁的字 长才短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