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哭于鹄

《哭于鹄》

时间: 2025-07-27 07:51:21

诗句

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

良玉沉幽泉,名为天下珍。

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

气高终不合,去如镜上尘。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

耕者废其耜,爨者绝其薪。

苟无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奠酒徒拜手,哀怀安能陈。

徒保金石韵,千载人所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7:51:21

原文展示:

哭于鹄
作者: 张籍 〔唐代〕

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
良玉沉幽泉,名为天下珍。
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
气高终不合,去如镜上尘。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
耕者废其耜,爨者绝其薪。
苟无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奠酒徒拜手,哀怀安能陈。
徒保金石韵,千载人所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青山之中没有闲人,突然意识到国家的贫困。珍贵的美玉沉于幽深的泉水中,名义上被称为天下的珍宝。作者的野性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不得不拜服从军。气节高尚的人终究难以合群,离去时如镜子上的尘埃。最初我有诗文,但能与我心相合的只有你。如今来为你祭奠,在山陇上焚烧新作。耕地的人放下了锄头,做饭的人断绝了薪火。如果没有新衣裳,何必光彩照人?敬酒只是徒然地挥手,哀伤的心情又能怎样表达?徒然保存金石的韵律,千年之后人们依旧铭记。

注释:

  • 逸人:指闲适的人,隐士。
  • 良玉:指美玉,象征珍贵的事物。
  • 幽泉:深邃的泉水,形容珍宝被埋没。
  • 再拜乃从军:屈服于世俗,选择从军的无奈。
  • 气高:气节高尚,指与世俗的不合。
  • 章句:诗文。
  • 吊嗣子:为逝者的后代哀悼。
  • 耕者废其耜:农夫放下锄头,象征失去生计。
  • 奠酒徒拜手:祭奠时的敬酒动作。
  • 金石韵:指古诗的韵律,象征长久的艺术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籍是唐代诗人,字公谨,号敬之,原籍山西,他的诗歌以描写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张籍的作品多涉及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中期,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在这种背景下感受到国家的贫困与个人的无奈,借用对故人的悼念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诗歌鉴赏:

《哭于鹄》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无奈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与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诗中开篇便以“青山无逸人”引入,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纷扰的抵触。接着,“忽觉大国贫”一句,以突兀的方式揭示了国家的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良玉沉幽泉,名为天下珍”则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遗憾,暗示着珍贵的事物被埋没,现实的困境让人无法欣赏。接下来的“野性疏时俗”描绘了诗人与世俗之间的隔阂,表达出一种无奈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感受的细腻描绘,反映了深重的社会矛盾与人性的困境。诗人以对故人哀悼的方式,寄托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与对理想的追求,最终留下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青山无逸人:青山中没有闲适的人,暗示了社会的忙碌与困苦。
    2. 忽觉大国贫:突然意识到国家的贫困,表达出诗人的震惊和不安。
    3. 良玉沉幽泉:美玉被埋没于深泉中,象征着价值被忽视。
    4. 野性疏时俗:作者的性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5. 气高终不合:高尚的气节最终与世俗无法共存。
    6. 我初有章句:诗人曾有诗文,但能共鸣的只有故人。
    7. 今来吊嗣子:今来为故人祭奠,表达对逝去的哀悼。
    8. 耕者废其耜:农民放下了耕具,暗示生计的困境。
    9. 奠酒徒拜手:无奈的敬酒,无法表达内心的哀伤。
    10. 徒保金石韵:保存古诗的韵律,象征着艺术的长久价值。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如“青山无逸人”与“大国贫”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良玉沉幽泉”则是象征着珍贵事物的被忽视。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追求,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宁静与隐逸,反衬出社会的喧嚣。
  • 良玉:象征珍贵的理想与价值。
  • 幽泉:代表深藏的美好事物,暗示被遗忘的理想。
  • 耕者与爨者:反映了社会底层的困境与辛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山无逸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归隐的快乐
    • B. 社会的孤寂与忙碌
    • C. 对自然的热爱
  2. “良玉沉幽泉”中的“良玉”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忘却的理想
    • C. 美好的生活
  3. 诗人选择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 A. 渴望荣华富贵
    • B. 无奈于世俗
    • C. 追求自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感慨。
  • 《春望》(杜甫):描绘了国破家亡的悲痛。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哭于鹄》都体现了对国家动荡与个人无奈的深刻感受,前者更注重家国情怀的表达,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腊后送内大德从勖游天台 送润卿博士还华阳 庚寅岁十一月新罗弘惠上人与本国同书请日休…以诗送之 冬晓章上人院 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 寄毗陵魏处士朴 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因而有赠 秋夕文宴得遥字 访寂上人不遇 新秋即事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亭灶 解手背面 屮字旁的字 一日之谊 贪污受贿 休光 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广字头的字 贪夫殉利 生意 计然之术 单人旁的字 血字旁的字 属官 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衄的词语有哪些 鼠字旁的字 鹅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