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杂诗七首 其七

《杂诗七首 其七》

时间: 2025-05-02 12:42:51

诗句

河淮厌兵祸,城邑多荒榛。

百里无几家,但见风起尘。

燕雀归果树,豺虎饥食人。

乡来脂膏地,死骨今如银。

流亡使复业,牛种当及春。

安得百龚召,错落为拊循。

征讨尚未息,奈何尔遗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1

原文展示

河淮厌兵祸,城邑多荒榛。
百里无几家,但见风起尘。
燕雀归果树,豺虎饥食人。
乡来脂膏地,死骨今如银。
流亡使复业,牛种当及春。
安得百龚召,错落为拊循。
征讨尚未息,奈何尔遗民。

白话文翻译

《杂诗七首 其七》的白话翻译如下:

河淮一带厌倦了战争的祸害,城镇多已荒废成杂草。
百里之内几乎没有人家,只看到风卷起的尘土。
燕雀归巢于果树,而豺虎却饥饿得想吃人。
故乡的土地如今肥沃,死去的尸骨在阳光下闪烁如银。
流亡的人们希望能再次耕作,牛种也该在春天播种。
如何能召集百姓,重新安置他们呢?
征讨的战争尚未结束,遗留下来的都是无辜的百姓。

注释

  • 河淮:指的是中国的河流和淮河流域,常常是战争的焦点。
  • 荒榛:指杂草丛生,形容荒废的状态。
  • 脂膏地:指肥沃的土地。
  • 百龚:指百姓,表示希望能有众多的人一起重建家园。
  • 拊循:抚慰、安抚,指重新安置百姓。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河淮厌兵祸”,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多次兵灾频发的时期,特别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诗人通过描绘战后的惨景,反映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有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的诗风具有豪放和悲悯的特点,多描写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创作背景

《杂诗七首 其七》创作于元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乱造成的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对社会和民生的巨大影响。开篇便以“河淮厌兵祸,城邑多荒榛”点明了背景,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百里无几家”、“燕雀归果树,豺虎饥食人”等意象,展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和人们的无奈与苦痛。

诗中“乡来脂膏地,死骨今如银”的对比,既表现出土地的肥沃与生命的逝去,也暗示了和平与战争的强烈对比。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流露出对百姓的关心,呼吁重建家园、安置流亡者,显示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伤害,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河淮厌兵祸:河淮地区已经厌倦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 城邑多荒榛:许多城镇都已荒废,长满了杂草。
    • 百里无几家:在广袤的土地上,几乎见不到人家。
    • 但见风起尘:只看到风吹起的尘土,显得荒凉。
    • 燕雀归果树:小鸟归巢于果树,象征着自然的回归。
    • 豺虎饥食人:饥饿的豺狼与老虎甚至想要吃人,表现出生存的严酷。
    • 乡来脂膏地:故乡的土地肥沃,但死去的骨头像银一样泛着光。
    • 死骨今如银:死去的人的尸骨在阳光下显得闪亮,讽刺战乱。
    • 流亡使复业:希望流亡的人能够重新耕作。
    • 牛种当及春:提到春天要播种,展现出对农耕生活的期盼。
    • 安得百龚召:如何才能召集百姓,安置他们呢?
    • 错落为拊循:希望能让百姓得到安抚与照顾。
    • 征讨尚未息:战争还没有结束。
    • 奈何尔遗民:可怜那些遗留下来的百姓。
  2.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肥沃的土地与死去的尸体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燕雀归树和豺虎饥食人赋予了动物以人性化的形象。
    • 象征:土地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死骨象征着战争的惨痛。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重建家园的期盼。

意象分析

  • 河淮:象征着战争频繁的地区,承载着历史的痛苦。
  • 荒榛:代表着战后的荒凉,生机的缺失。
  • 燕雀、豺虎: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人类面临的危险。
  • 脂膏地:象征着希望与丰饶的未来。
  • 死骨:战争的牺牲,暗示着人类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河淮厌兵祸”,这句话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厌恶
    • B. 对和平的向往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回顾
  2. 诗中“乡来脂膏地”中的“脂膏地”指的是什么?

    • A. 肥沃的土地
    • B. 干旱的土地
    • C. 荒废的土地
    • D. 山坡
  3. 诗人希望“流亡使复业”,主要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反对战争
    • B. 期盼重建家园
    • C. 追求个人利益
    • D. 忍受苦难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 主题: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 风格:同样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 李白《将进酒》

    • 主题:强调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乐观。
    • 风格: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豪放精神,较少关注社会问题。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希望您对张翥的《杂诗七首 其七》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相关查询

临江仙(辛巳端午和陈简斋韵) 春晴 其二 八声甘州(送春韵) 临江仙(寿刘教) 朝中措(劝酒) 鹊桥仙 自寿二首 其一 糖多令(癸未上元午晴) 浣溪沙(感别) 摸鱼儿(赋云束楼) 虞美人·花心定有何人捻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饰始 包含塍的词语有哪些 胪人 齿字旁的字 滚开头的成语 采字头的字 切骨之仇 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在教 兮兮 粉饰场面 虫字旁的字 一之谓甚 地主之谊 石字旁的字 潜神嘿规 鸡毛信 齐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