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51
河淮厌兵祸,城邑多荒榛。
百里无几家,但见风起尘。
燕雀归果树,豺虎饥食人。
乡来脂膏地,死骨今如银。
流亡使复业,牛种当及春。
安得百龚召,错落为拊循。
征讨尚未息,奈何尔遗民。
《杂诗七首 其七》的白话翻译如下:
河淮一带厌倦了战争的祸害,城镇多已荒废成杂草。
百里之内几乎没有人家,只看到风卷起的尘土。
燕雀归巢于果树,而豺虎却饥饿得想吃人。
故乡的土地如今肥沃,死去的尸骨在阳光下闪烁如银。
流亡的人们希望能再次耕作,牛种也该在春天播种。
如何能召集百姓,重新安置他们呢?
征讨的战争尚未结束,遗留下来的都是无辜的百姓。
诗中提到的“河淮厌兵祸”,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多次兵灾频发的时期,特别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诗人通过描绘战后的惨景,反映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张翥,元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有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的诗风具有豪放和悲悯的特点,多描写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杂诗七首 其七》创作于元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乱造成的民生困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对社会和民生的巨大影响。开篇便以“河淮厌兵祸,城邑多荒榛”点明了背景,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百里无几家”、“燕雀归果树,豺虎饥食人”等意象,展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和人们的无奈与苦痛。
诗中“乡来脂膏地,死骨今如银”的对比,既表现出土地的肥沃与生命的逝去,也暗示了和平与战争的强烈对比。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流露出对百姓的关心,呼吁重建家园、安置流亡者,显示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伤害,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控诉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重建家园的期盼。
诗中提到“河淮厌兵祸”,这句话主要表现了什么?
诗中“乡来脂膏地”中的“脂膏地”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流亡使复业”,主要表达了什么愿望?
杜甫《春望》:
李白《将进酒》: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希望您对张翥的《杂诗七首 其七》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