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0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01:04
次韵李秬灵山亭宴集宠戏之句
晁补之
胜游谁继竹林贤,
岘首高情自邈然。
宝刹千寻出天半,
灵山三面落樽前。
梅花摘得宁烦驿,
桃叶呼来不用船。
南楚何须说穷巷,
且陪铃合听昆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游玩的向往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作者感叹,谁能继承竹林隐士的雅致?在高岘之巅,心境自是遥远。那座宝刹高耸入云,灵山的景色在酒樽前尽收眼底。梅花可以随手摘取,无需在驿站劳顿,桃叶轻舟随风而来,根本不需要船只。南楚地区何必再提那些狭小的巷子,且在此地欢聚,听那昆弦的悠扬声响吧。
作者介绍:晁补之(1055年-1110年),字用之,号止庵,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文,作品多以风雅见称。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次宴会,借宴会之情景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通过描绘丽景与高雅情趣,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开篇以“胜游谁继竹林贤”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隐逸之风的境界,接着“岘首高情自邈然”,表达了在高处俯瞰的深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境界的追求与思考。
“宝刹千寻出天半”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借助于高耸的宝刹,表达出一种超然的崇高感,而“灵山三面落樽前”则在此基础上引入宴饮的场景,形成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梅花和桃叶的意象,分别象征着清雅的心志与春日的生机,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
最后两句“南楚何须说穷巷,且陪铃合听昆弦”,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与放松的态度,诗人不再拘泥于世俗生活的琐事,而是选择在此美景中与友人共聚,倾听昆曲,尽享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高雅生活的向往,令人陶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宴会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竹林贤”是指哪一群人?
“灵山三面落樽前”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梅花摘得宁烦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