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挽柳斋陈公四首

《挽柳斋陈公四首》

时间: 2025-05-06 18:45:25

诗句

昔有罴当道,今无雀可罗。

憗遗公已矣,殄瘁国如何。

末句拈花笑,前知曳杖歌。

晚交惟赵子,曾作诔文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45:25

原文展示:

昔有罴当道,今无雀可罗。
憗遗公已矣,殄瘁国如何。
末句拈花笑,前知曳杖歌。
晚交惟赵子,曾作诔文麽。

白话文翻译:

曾经有猛兽当道,现在却连麻雀都无法捕捉。
遗憾的是公(指某位已故的公子)已经去世,国家又该如何存亡呢?
最后一句提到拈花而笑,早已知道我在吟唱的歌。
晚年交往的唯有赵子,他曾为我写过悼文吗?

注释:

  • :指一种猛兽,即“熊”。
  • :指麻雀,象征小而无足轻重的事物。
  • 憗遗:指遗憾、惋惜。
  • 殄瘁:指国家的衰败和疲惫。
  • 拈花笑:取自佛教典故,表示一种超然态度。
  • 曳杖歌:指拄着杖子吟唱的情形。
  • 赵子:指赵氏,可能是指某位朋友或同僚。

典故解析:

  1. 拈花笑:源于佛教故事,讲述释迦牟尼佛在讲法时,拈花而笑,象征悟道之人。
  2. 殄瘁国:反映了宋代时局动荡,国家困境的写照。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挽柳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诗人,擅长抒情,作品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及对已故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比昔日的强盛与如今的凋零,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以“罴当道”引入,暗示过去的权势与强盛,然而转眼之间却连麻雀都无法捕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国家的衰败。接着,作者感叹公子已去,国家的未来令人堪忧,情感深沉,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国家的忧虑。最后两句则通过拈花笑与曳杖歌,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展现出一种虽身处困境却仍不失优雅与从容的气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深刻的社会观照,展现了刘克庄的艺术风格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有罴当道:昔日有猛兽阻挡道路,暗指曾经的权势和荣耀。
  2. 今无雀可罗:如今连小麻雀都无法捕获,暗示世态的衰败。
  3. 憗遗公已矣:对已故公子的惋惜之情,感叹离去的友人。
  4. 殄瘁国如何:忧虑国家的灭亡,抒发对国事的忧心忡忡。
  5. 末句拈花笑:指自己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一份笑意,淡然处之。
  6. 前知曳杖歌:早已知道自己在吟唱,表明自我意识与对生活的感悟。
  7. 晚交惟赵子:晚年交往的朋友只有赵氏,表达孤独之感。
  8. 曾作诔文麽:怀念赵子曾为自己写过悼文,含有对友谊的珍重。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的强弱对比,增强诗意的冲击感。
  • 比喻:用罴与雀的比喻,形象地表达国家的变迁。
  • 反问:通过“国如何”,加强情感的深度。

意象分析:

  • :象征权势与强大。
  • :象征卑微与无能。
  • :象征美好与惬意,代表作者内心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罴”指什么?

    • A. 猫
    • B. 熊
    • C. 狗
    • D. 猴
  2. “今无雀可罗”中“雀”意指?

    • A. 大鸟
    • B. 小鸟
    • C. 虫子
    • D. 鱼
  3. 诗中提到的“赵子”是谁?

    • A. 朋友
    • B. 亲戚
    • C. 师傅
    • D. 君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抒发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注。
  • 杜甫的《春望》: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陆游的作品均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但刘克庄的作品更显淡然与哲思,而陆游则更显愤懑与激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进行分类与分析的参考书。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为了解古典诗词提供注释与背景信息的工具书。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蜜金橘 尝诸店酒醉吟二首 姑苏馆夜雪 晓起探梅四首 白菊二首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横枝 圣恩增秩进职致仕,感恩述怀 横林望见惠山,寄怀尤延之三首 初入筠州界高冈铺 芗林五十咏·药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鸟字旁的字 黑甜一觉 耳食之谈 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寿山石 以弱制强 玉字旁的字 草字头的字 按例 包含羲的词语有哪些 风字旁的字 司田 奇谈怪论 块片 聪明智慧 危急存亡之时 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