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2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29:07
上山苦饥渴,中道得寒泉。
举瓢石窦响,入口烦痾痊。
洑流去不见,落涧声锵然。
莫归复相值,相従下平川。
我在登山途中饥渴难忍,正巧遇到一股清凉的泉水。
我提起瓢,石缝中流出的水声悦耳,喝下去后,身体的疲惫和不适都消失了。
泉水流去看不见,只有水流落入山涧的声音清脆响亮。
我不再回头,只愿与这泉水同行,向着平坦的川面而去。
此诗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表达了在艰难的旅途中遇到甘泉的意外之喜,这种情境常见于古诗词中,常用以象征希望与解脱。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擅长诗、文、词,尤其以散文和诗歌见长。苏辙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品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创作于登嵩山的过程中,表现了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偶然发现泉水的愉悦和解脱。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醒心泉》是一首描绘登山过程中的自然体验的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饥渴的感受与泉水的清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神秘与生命的希望。诗中“苦饥渴”二字,直接传达了登山者的艰辛,而“寒泉”的出现则像是一丝温暖的曙光,象征着自然给予的慰藉。诗人用“举瓢石窦响”生动地描绘了泉水流淌的声音,仿佛可以听见那悦耳的水声,令人倍感清新舒适。最后两句“莫归复相值,相従下平川”,表达了诗人希望顺着泉水的流淌,远离困苦,向着开阔、平坦的地方前行的渴望,体现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在困境中遇到希望的感受,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寒泉”指的是什么?
诗人喝泉水后有什么变化?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