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定风波 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

《定风波 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

时间: 2025-04-25 06:29:32

诗句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极目南云无过雁。

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

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

后会丁宁何日是?

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6:29:32

原文展示: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
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白话文翻译:

在年轻的时候,还能谈论离别的事情;而到了老年,却害怕写送行的诗。
远望南方的云彩,没有一只大雁飞过。你看,梅花也懂得寄托相思之情。
无尽的江山,旅途尚未结束;父老乡亲,不必流泪看着旌旗。
再相会的日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呢?你要记得,春风十日正是放灯的时候。

注释:

  • 少日:年轻时。
  • 犹堪:还可以,依然能够。
  • 极目:极目远眺,向远处眺望。
  • 南云:南方的云。
  • 过雁:飞过的大雁。
  • 梅花:梅花,象征思念与纯洁。
  • 无限江山:无尽的江山,指祖国的山河。
  • 和泪:共同流泪。
  • 旌旗:军旗,象征着送行的队伍。
  • 丁宁:询问、请求。
  • 春风十日:春天的十天,指元宵节的时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他生于乱世,仕途坎坷,经历了南宋的动荡与民族危机,赋予其作品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词以豪放、激昂、深情著称,特别是在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这首《定风波》是在辛弃疾为友人卢国华送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离别的感慨。诗中不仅有对离别的无奈,还有对未来再次相聚的期待,体现了辛弃疾对人生、友情以及国家命运的深邃思考。

诗歌鉴赏:

《定风波 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是辛弃疾在送友时所作,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离别的愁绪和对未来重聚的期盼。首句“少日犹堪话别离”,开篇即转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年轻时面对离别的从容与洒脱,老年时却因经历而变得更加脆弱与害怕。接着“极目南云无过雁”描绘了广阔的南方天空,孤独而又无奈的心情在此得以渲染,既是对友人远行的惋惜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感慨。梅花作为思念的象征,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既是对友人的寄托,也是对情感的寄托。

“无限江山行未了”,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是与大自然相连的,尽管旅途尚未结束,但情感却是永恒的。而“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则是一种对乡土情怀的表达,诗人希望父老乡亲们不要因离别而流泪,而是要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活,表现出一种豁达与乐观。最后两句“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则是对未来重聚时刻的期盼,春风与灯火的意象,既有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暗示了生活的希望与光明。

整首诗流露出辛弃疾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日犹堪话别离:年轻时能优雅地谈论离别,表现出年轻人的无畏与洒脱。
  2. 老来怕作送行诗:老了之后,对离别的感受变得更加沉重,体现出人生的无奈与感伤。
  3. 极目南云无过雁:远望南方的天空,孤独地发现没有归雁飞过,感叹友人远行的孤寂。
  4. 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梅花能够寄托思念之情,意在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5. 无限江山行未了:无尽的旅途仍在继续,暗示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6. 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希望乡亲们不要因离别而流泪,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7. 后会丁宁何日是: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发出了询问的语气。
  8. 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提到重聚的时刻与美好景象,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比喻思念之情,代表着纯洁和高尚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排比:通过“后会丁宁何日是?”与“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形成对比,强调重聚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感慨、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体现出一种人生态度的豁达与乐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梅花:象征思念、纯洁与坚韧,代表着诗人对友谊的寄托。
  2. 南云:象征远方与孤独,反映离别的情感。
  3. 江山:象征祖国的辽阔与美好,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4. 旌旗:象征离别的仪式与情感交织,包含对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在诗中,诗人年轻时对离别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害怕
    • B. 从容
    • C. 忧伤
    • D. 冷漠
  2. “梅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思念
    • C. 归乡
    • D. 繁荣
  3. 诗中提到的“春风十日”对应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端午节
    • D. 清明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同样表达离别之情,抒发对情感的细腻感受。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描写友人离别,传递深厚的友谊与对前途的祝福。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离别主题上均有深刻的表达,辛弃疾侧重于豪放的情感,而李清照则更细腻、婉约。
  • 辛弃疾 vs. 王勃: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期盼,辛弃疾则是在友人离去时更多地表现出对离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鹊桥仙 其一 林卿生日 韩祠三首 答汤升伯因悼紫芝 汉宫春(陈尚书生日) 挽柳斋陈公四首 紫泽观 九月初十日值宿玉堂七绝 杂题十首 哭五一弟先辈二首 挽赵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物壮则老 加油添醋 黑字旁的字 标异 浪藉 移天徙日 包字头的字 上先 喷雨嘘云 火字旁的字 反文旁的字 扑祭 鱼死网破 风字旁的字 横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