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08:3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08:37:28
王仲撝侍御过龙虎草堂 其二
作者: 黄宗羲 〔清代〕
剡湖岂是乏茅蓬,那得君来住此中。
百卷纬书真绝学,千秋国史附江东。
古松流水宵移算,红药青棂晓负笼。
方伎儒林凭位置,谁知世外有行踪。
剡湖哪里缺少茅蓬,怎么能让您在这里安居呢?
百卷经书是真正的绝学,千年的国史与江东相连。
古松与流水在夜间流转,红药与青檀在晨光中相映。
那些方士与儒者凭借位置而自得其乐,谁知道世外还有什么行踪呢?
作者介绍: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宗羲,晚号柳泉,浙江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具有深厚的儒学底蕴。黄宗羲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常反映出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黄宗羲在剡湖游览时,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学术的推崇,同时流露出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思索。
这首诗通过描绘剡湖的自然风光以及与学术有关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的开头以“剡湖岂是乏茅蓬”发问,给人一种自然宁静的感觉,暗示着这里是一个理想的栖息之所。接下来提及“百卷纬书真绝学”,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强调知识的珍贵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对古松流水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红药青棂的意象则传达出晨曦中的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最后两句“方伎儒林凭位置,谁知世外有行踪”,则是对世俗权势的质疑,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追求。
整首诗音韵和谐,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折射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学术的崇敬,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反映了黄宗羲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刻见解与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剡湖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湖泊?
A. 浙江
B. 江苏
C. 安徽
D. 湖南
诗中提到的“百卷纬书”主要指代什么?
A. 历史书籍
B. 经书
C. 诗词
D. 小说
“谁知世外有行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对世俗追求的肯定
B. 对世俗生活的质疑
C.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黄宗羲的作品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黄宗羲则更加偏向于理想与学术的追求。